卿明叫道:“那不是廢物!那也許是訓練有素的官兵!”
大和尚把他的臉推過去:“那也是廢物。”
大和尚的草藥很厲害,修養了兩日,刀傷就逐漸見好。李卿明謝過和尚,隻說自己叨擾多日,要下山去辦自己的事情。
大和尚也並不阻攔,隻說:“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小施主,你自身尚且如浮萍,何必卷入風雲中心呢。”
李卿明也許聽懂了,但他沒回應,轉身一路下山去了。
八月二十六日,皇長子巡察西北的榜文已經貼出,李卿明暗暗鬆了一口氣。再有幾天,大哥來此,一切就相對安全。現在雖然沒錢,可大和尚提醒了他:身上的金絲軟甲熔了去,尚可以花幾天,錢不成問題。
他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沒有做完——
六月上旬,李卿明按照皇長子的安排到達定西,暗訪民間秘事。他來的第一步,是照著輿圖查看地形地勢,然後將定西的地勢要點、名勝古跡迅速走訪了個遍。張師傅說過,熟悉地理曆史和人情,是暗訪的首要步驟。
從前跟著大哥,李卿明曾在戶部、吏部等都學習過,恰巧他又有些過目不忘的本事。與定西相關的記錄,大多都是孟遠川或是定西轉送去的報告,沒什麼好看的。但其中有一件關於西林王的小事,他覺得有趣,所以來到定西郡的第一時間,他便去實地勘察。
定西郡呈給戶部的書報裡報告過這樣一件事:明和四年,因西林王寵愛的一座寺廟建築範圍遠超出州裡的要求,不能再擴建。州裡管不住西林王,因此希望戶部指派人過去接管此事。
戶部把這事兒報告給陛下,請陛下裁奪。陛下說,西林王喜歡建廟,就讓他去做廟裡的監寺好了,每一項工需錢財,都從他的年俸中扣除。隻要州裡的財務報表和擴建決算和他的俸銀扣減數額匹配,由著他去。若不匹配,多出的,就從他資產中逐項扣減。
其實陛下的意思,不過是給他提個醒,你還是國家的王爺,百姓的王爺,你所有的資產,都和俸祿一樣,是皇權賦予的,宮中有權收回。西林王接到了這個口諭,自然也聽出了陛下話裡的意思。為了自罰,明和五年,他搬去寺廟裡帶發修行了幾個月。這幾個月內,寺裡停止了一切擴建工序,隻是上了牌匾,改名為‘拈花寺’,並禁止香客出入。
可李卿明遊覽後,立即發現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拈花寺三個字不是西林王親自題的——他這樣寵愛拈花寺,卻沒有親自題字。
帶著這個疑問轉悠了其他的一些地方,李卿明又有了新發現:在福安將軍府內,“天賜福臨”四個字,和拈花寺是同一人所題。
李卿明倒也沒有放在心上——一個落魄王爺和一個聖祖表揚過的三等將軍交好,也並不算什麼大事。
第三天,李卿明又轉悠到著名的西林大院去。在西林大院的門前,他和李嘉世得到了同樣的猜測:西林王很可能有個孩子。但卿明沒有更多的證據,也並不想去追查。他來,不過是替李嘉世收集一些民間的意見。查案不是他分內事,他不想惹火上身。
改變他進程的一件事,是他遇到了阿珩。
阿珩站在公廨大門口,要去當兵。阿珩單薄的身子戳著一隻倔強的腦袋,堅定如斯。李卿明暗暗笑道:“這樣的孩子能上戰場嗎?大點的風一吹就沒了。”他原本隻是看個熱鬨,沒成想,這個小子功夫是一等一的厲害。
卿明的心馬上就起了疑:一個看上去困苦如此的小孩子,是誰教授他如此精妙的功夫,他又為什麼非要去當兵?卿明在宮中見過不少大內高手,他甚至判斷出,這個小矮子的功夫,極可能與少年奇才高瞻一戰而不落下風。
他的好奇心泛了上來。
想著也許軍營能打聽到更多孟遠川的事情,於是他就跟著這叫做阿珩的少年,化名竇天譽,當兵入伍——這就才有了王家堡一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