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陛下,吳郡孫文台,終究不負大漢君恩!”
【邙山一戰,孫堅先破董卓,再敗呂布,連戰連捷,迫使董卓西逃,收複了大漢帝都洛陽城!】
看到這裡,東漢世界中,劉秀等君臣的表情都非常的複雜。
皇冠之下的劉秀,極為沉默。
孫堅收複洛陽,應該是一件好事。
可一想到董卓才是掌控著大漢朝政的那個權臣,劉秀就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董卓生性殘暴荒淫,行事粗野無道,是真正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但董卓代表的,是大漢朝廷!
董卓的失敗,是大漢中樞敗給了地方勢力!
這將給“十八路諸侯”之中的其他割據勢力極大的信心。
從今往後,他們斷然不可能再聽從所謂大漢朝廷的命令了。
群雄並起的時代,從孫堅進入洛陽城的那一刻起,正式降臨!
劉秀長歎一聲。
“原來,朕的大漢是這樣滅亡的。”
群臣聞言,心情也都非常複雜。
一方麵,他們作為東漢的開國功臣,對東漢和劉秀的忠誠毋庸置疑。
另一方麵,他們又眼睜睜的看著自家士族的後代,徹底摧毀了東漢朝廷的威嚴。
宋弘嗓子有些乾澀,開口道:
“陛下,臣鬥膽說一句,大漢鬨到這種地步,也並非全然都是士族之錯。”
鄧禹心中微微一動,也開口道:
“桓靈二帝幾十年任用宦官對士人進行壓迫,最終讓天下士人對朝廷失去信心,才是真正的原因!”
大臣們聞言,立刻齊聲附和。
“是啊是啊,若非兩次黨錮之禍,士人一定會對大漢忠心耿耿的。”
“若朝廷能以國士待士族,士族也一定能為朝廷效死!”
大臣們畢竟都是士族,肯定要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說一些好話。
劉秀默然不語。
大臣們說錯了嗎?其實沒有。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這本就是儒家聖人孟子說的話,士族都是儒家門生,貫徹聖人教誨有什麼錯?
但桓靈二帝就真的有錯嗎?
作為皇帝,扶持外戚對抗士族,隻為了奪回皇權。
沒錯啊。
當發現外戚和士族開始合流,桓靈二帝彆無選擇,隻能用宦官來奪回權力。
也沒錯啊。
宦官固然酷毒,遺禍天下。
但如果沒有宦官,奪不回皇權,那大漢天下縱然再好,又和皇帝們有什麼關係?
至於宦官,本身隻不過是工具。
看似很重要,實則完全不值一提。
每一個人的立場都沒錯,都隻是想要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
那誰錯了?
劉秀,這位東漢的開國皇帝,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長出一口氣。
“孫文台,平定董卓第一功臣也。”
“孫氏能和曹操、劉備並立,孫策、孫權固然有功,但首功當歸孫文台!”
朱棣也是看著心情激蕩,過了片刻之後突然皺眉道:
“不瞞父皇說,若是兒臣單單看了演義,還真不覺得孫堅此人有多大能耐呢。”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
“早就告訴過你了,彆把小說當現實!”
“天天捧著三國演義不撒手,都不知道出門去看看,看小說書呆子了就!”
朱棣聞言,不由大為無語,看了一眼朱元璋麵前的禦案。
翻開的三國演義,就放在正中央!
嗯,從頁數來看,父皇這才幾天時間,都已經看了一大半?
朱元璋注意到朱棣的目光,頓時怒氣更甚。
“看什麼看?”
“朕每天工作七個時辰,連閒暇時間看看小說休息一下的權力都沒有了?”
朱棣縮了縮腦袋,不敢應聲。
你是父皇,你說啥都對!
一旁的朱高熾遲疑片刻,開口道:
“皇爺爺,據說那三國演義的作者可能還在世,要不要錦衣衛把他找出來,讓他按照史實修改一番?”
朱元璋沉吟片刻,緩緩搖頭。
“演義小說畢竟隻是小說,若是強行要求小說和史實一致,那朕直接去看史書不就好了,看什麼小說?”
“這三國演義雖並非全然按照史實所寫,但以小說而論,確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書。”
朱棣聞言忙道:
“父皇,那將來若是三國演義盛行於世,大家都以為三國演義之中所寫的才是史實,又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哈哈笑了起來。
“那又如何?你可知,史家為何要寫史書?”
朱棣忙道:
“自然是為了給後人啟示,不重蹈前人覆轍。”
朱元璋目光幽深。
“哪些後人?”
朱高熾答道:
“史書之中記載的都是國家最高機密,自然是給後世皇帝所看,其餘人無權觀看閱讀。”
朱元璋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對啊,史書的真正作用,是為了給後世皇帝所鑒!”
“普羅大眾心中所知曉的史實是什麼樣子,是否在曆史上發生過,那一點都不重要。”
“老百姓嘛,看看小說聽聽評書,能對咱們華夏古代的大英雄有所了解,便已足夠。”
朱元璋說到這裡,伸手摩挲著手裡的三國演義,輕聲說了一句話。
“真正的曆史,隻需要真正的精英知道,就足夠了。”
“餘者,皆不足論!”
金幕之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孫堅率領大隊人馬,踏入長秋宮之中。
這座曾經的皇帝寢宮,如今已經變得殘破不堪。
董卓強迫皇帝劉協搬遷的時候,涼州軍將此地搶掠一空。
就連宮門外廣場上的華表柱子,上麵鑲嵌的金箔銀箔都被涼州軍強行刮掉帶走。
孫堅看著麵前的這一幕,回憶起之前來到此地時那種巍峨大氣,充滿盛世王朝的煌煌大殿,一時間不由無言。
便在此時,孫策興衝衝地跑了過來,雙目放光,附耳對著孫堅說了一句話。
“父親,孩兒找到傳國玉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