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十八歲朱翊鈞拍了張居正的桌子,朱元璋讚不絕口?(1 / 2)

朱元璋此刻壓根就沒有心情去回答金幕中曆朝曆代皇帝們的疑惑,因為他自己本身就處在更大的疑惑之中。

朕設計的大明製度,或許並非完美無瑕。

但也絕對不應該讓土地兼並嚴重到這種地步!

金幕之中,張居正站在李太後的麵前,身後是幾名內閣大學士。

朱翊鈞坐在皇位上,警惕地注視著張居正。

李太後一臉震驚。

“兩億多畝?張閣老,這、這也太誇張了吧?”

張居正應該也是被這個數字震驚過的,但他有時間來消化,此刻就顯得從容許多。

“太後,土地兼並之所以嚴重,主要還是優免和宗田兩方麵的因素所導致。”

李太後對此顯然也有些了解,疑惑道:

“優免和宗田,何至於此?”

張居正笑了笑,道:

“太後,大明開國已經兩百年了。”

“許多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出過的符合優免人選已經太多。”

“而且優免的都是士大夫,他們有太多的辦法繞開國家規定,讓自家原本不被優免的份額也全部免掉。”

說到這裡,張居正目光閃爍了一下,並沒有繼續在這方麵深入下去。

因為那涉及到了嘉靖。

土地兼並曆朝曆代都有,優免鑽空子的事情從大明開國就有,並不稀奇。

但大明初期,能有這個能力鑽空子的官員畢竟是少數,而且也要冒很大風險。

直到嘉靖年間,這位修道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內閣很長一段時間隻有兩三名大學士,甚至出現過隻有一名大學士處理所有內閣政務的情況。

一個人怎麼可能處理得了全國的政務?拖遝乃至荒廢就變得不可避免。

當上層政務如此荒廢,

更雪上加霜的是,嘉靖還重用了嚴嵩和嚴世蕃弟子,讓嚴黨成為了朝堂上的主要派係。

嚴黨的貪汙腐化是眾所周知,曆代聞名的。

對嚴黨而言,鑽點國家的空子,弄點土地算什麼事?

嘉靖時期,基層官吏腐敗不堪,大量士紳和官吏勾結。

許多士紳坐擁幾千上萬畝土地,家裡幾百上千口人,每年卻不需要向朝廷上繳一粒米,也不需要出一個人去服役。

那問題來了,士紳不交稅不服役,原本的田地稅賦怎麼辦,徭役誰去服?

這一切當然都隻能落到毫無權勢,無法反抗的老百姓身上。

許多老百姓,不但要承擔比過去重很多的田地稅賦,每年還要離開家鄉去服國家的徭役,短則兩三個月,長則一年半載。

服徭役丁役的都是家裡的青壯勞動力,青壯一走,誰來種田?

沒人種田,田裡沒糧食,那死亡可就近在眼前了。

咋辦?

找官府,請當地官員出頭?

當地的官員們可不管這些。

官員們必須要搜刮到足夠的糧食田賦上繳朝廷,必須要向貢獻足夠的丁口服役,才能給上官交差。

眼看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時候那些鑽了優免空子的士紳就出現了。

他們苦口婆心地教育那些走投無路的農民。

哎呀,你留著土地也是沒用,又要服役又要上繳那麼多糧食,一年到頭下來吃不飽穿不暖,說不定還要餓死。

什麼,你說有土地反而活不下去,要送老爺我,隻需要老爺給點吃的?

不行不行,咱們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這樣,你家一百畝土地全賣給老爺我,總價就——嗯,一文錢吧。

完了老爺我再發善心,請你當我的佃農,你繼續種你的地,哦不,是老爺我的地。

服徭役?老爺我在官府有關係,和縣衙那邊打個招呼就行,你安心給老爺種地。

要是真有什麼天災人禍,你家收成少了,活不下去?

老爺我還能發發善心送你一點糧食,或者降低你這一年的田租。

老爺肯定不能讓你餓死的,餓死你,誰給老爺我種地?

好了,看看老爺送給你這些讓你免於餓死的糧食,你就說老爺我是不是大善人吧?

所以啊,你就安安心心,世世代代給老爺我,還有我兒子,我孫子……一直種田吧!

沒辦法啊,你一個沒土地的泥腿子,老爺要趕走你,你一家分分鐘不就餓死啦。

所以你子子孫孫都給老爺我的子子孫孫一直當佃農,世世代代給老爺我的後代種田吧。

唉,老爺我啊,實在是太心善了,簡直是大善人啊!

於是整個循環就構建完畢。

大量士紳鑽優免空子——農民承擔更多稅賦徭役——一部分農民無力承擔隻能賣地當佃農,導致國家能收的田賦和能服役的丁口減少——剩餘還有土地的農民隻能承擔比之前更多的稅賦和徭役——更多的農民無法承受隻能賣地當佃農,國家田賦和服徭役的丁口進一步減少……

這種循環一開始不會很快,但到了一定地步就會越來越快,就好像滾雪球一樣,直到整個大明都無法承受的地步!

如果嘉靖能死得早一點,局麵當然也不會這麼嚴重。

偏偏嘉靖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

四十多年,在大明就是兩代,甚至差不多三代人的時間。

大明原本七億畝的土地,就有兩億四千畝被這麼吞掉了。

當然問題也不能全怪嘉靖,但不管怎麼算,嘉靖年間士紳勾結地方官員吞掉的土地,至少也得有兩億畝。

作為嘉靖時代進入官場的人,張居正非常清楚,如果嘉靖再多活十年,不,哪怕是五年。

大明被吞沒的土地恐怕就不是兩億多畝,而是三億多,甚至四五億畝!

到那個時候,沒有足夠田賦,也沒有足夠丁口的大明,不亡國才怪呢。

想到這裡,張居正心中不免有些慶幸。

還好,自家恩師徐階終究還是鬥垮了嚴嵩。

還好,嘉靖皇帝終究還是死了。

哦對了,海瑞之前處置恩師徐階的徐家,罪名好像就是勾結當地官吏利用優免吞並農民土地……

咳咳,恩師還是很好的,才吞了幾千畝,都不算個事!

陷入思考和回憶之中的張居正並沒有發現,在一旁的萬曆皇帝朱翊鈞聽完這些,非常生氣。

兩億多畝土地,這可都是朕的土地!

這些該死的家夥,竟然官紳勾結,吞沒朕大明這麼多土地!

朱翊鈞忍不住一拍桌子,怒氣衝衝地開口。

“這些個混賬東西,竟敢吞沒朕這麼多的土地。”

“張先生,你得把他們全找出來,統統殺了!”

頓了頓,朱翊鈞又加了一句。

“全家誅連,方解朕心頭之恨!”

朱翊鈞話音落下,在場的內閣首輔,以及幾名司禮監大太監全部都慌了。

大家不約而同地看向張居正。

金幕中,浮現出另外一幅畫麵。

那是在幾個月之前,張居正將幾名大太監和內閣大學士們召集在了一起。

“各位,馬上就要開始全國的土地丈量了。”

聽到這裡,內閣大學士們倒還沒什麼大的反應,司禮監幾名大太監明顯就不高興了。

張鯨開口道:

“張閣老,你說其他的也就算了,咱家的家人苦了大半輩子,在地方上弄點土地,怎麼就還不行了?”

這番話立刻得到了其他幾名司禮監大太監的同意。

對於這些太監們來說,男人的根沒了,那美色這個對男人來說極為重要的方麵就享受不到。

所以太監們發跡之後,無一例外都選擇另外一條路滿足自己——斂財。

在大明這個時代,金銀當然是好東西,但問題是傳承性太差,而且花掉了也就沒了。

想要留點遺澤給後代,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土地。

太監還有後代?當然有。他們的後代要麼是入宮之前生的,要麼是入宮發達之後從兄弟那邊過繼給自己的。

現在張居正要清查土地,把那些不符合規定的土地退還給之前的百姓主人,大太監們當然很不高興。

張居正微微一笑,道:

“各位公公,若是張某沒記錯的話,早在三年前我就給公公們打過招呼了吧?”

幾名司禮監大太監聞言,不由有些尷尬。

張居正是打過招呼了,但問題是這些司禮監大太監們心存僥幸啊。

張鯨乾咳一聲,道:

“咱家這些老骨頭每一個都拿了四五成的土地出來給朝廷辦事了,這難道還不夠嗎?”

張居正搖了搖頭,道:

“各位,大家都是幫陛下、太後和大明做事。做事的時候拿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拿多了,大明虧空多了,太後和陛下不高興,咱們這些做事的又能有什麼好下場?”

搬出李太後和萬曆皇帝敲打了這幾名大太監兩句,張居正又道:

“現在幾位公公主動拿出土地來退還,這就是給大明做表率,給陛下和太後分憂。”

“到時候,還怕太後和陛下不信各位公公的忠心嗎?”

“和太後、陛下的信任比起來,一點點土地又算得了什麼呢?”

幾名大太監聞言,頓時動搖。

司禮監和內閣,雖然都是給皇權分憂的兩大機構,但晉升路徑是不一樣的。

內閣大學士基本上都會分管六部之中的某部具體事務,所以他們必須得擁有一定的執政能力。

但司禮監的大太監們,他們不需要執政能力,更多的是靠皇帝的寵信。

內閣大學士們可以不用那麼在意皇帝的信任與否,但對司禮監大太監們來說,皇帝信任與否就是自己的命根子!

用幾千,幾萬畝土地來獲得皇帝、太後的欣賞,這可很劃算啊。

馮保笑嗬嗬地開口。

“張閣老都把話說到這種地步了,那咱家還能說什麼呢?”

“咱家明天就寫信回老家去,讓馮家把所有不該拿在手裡的土地全退給官府。”

張鯨等人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點頭。

“咱家也沒意見。”

“咱家這就寫信回去。”

在獲得了司禮監大太監們的一致點頭後,張居正回過頭來,含笑看著身邊幾名內閣大學士。

“各位閣老,也請大家群策群力,為大明和陛下分憂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