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大明遠征困難重重,遼西走廊讓秦始皇和劉邦都疑惑了(1 / 2)

皇宮之中,朱翊鈞正在批閱奏折。

他隨手拿起一份奏折,接著目光一凝。

“……臣努爾哈赤麾下精兵四萬餘,可出兵三萬,助朝廷建功立業。”

朱翊鈞目光隨即轉向一旁的票擬。

“建州女真自成化犁廷後乃女真三部之中最弱,但努爾哈赤其人野心勃勃,臣以為當提防其部族勢力做大,以免重現當年東北女真之亂。”

朱翊鈞哼了一聲,嘀咕一句。

“小小建州女真,還真以為是完顏阿骨打了?”

“堂堂大明朝廷,集合兵馬數十萬,還需要這點女真蠻子來壞事?”

朱翊鈞信手提筆,做出批示。

“汝之意,朕知道了。大明天兵百萬,何須相助?女真可遣精銳為大明斥候。”

【此時的朱翊鈞雖然因為國本之爭經常不召開朝會,但這並不代表朱翊鈞就完全荒廢了政務。】

【事實上,朱翊鈞僅僅是把自己和那些動輒就要求立太子的言官、禦史以及底層官員隔絕開來,和司禮監、內閣、六科廊之間的聯係依舊緊密。】

【整個大明朝政大權,依然牢牢地掌控在這位三十歲皇帝的手中。】

【然而,朱翊鈞雄心勃勃的計劃,很快就遭遇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

“什麼,朝鮮不能供應糧草?”

朱翊鈞聽到彙報,大為不滿。

“朕都願意出二十萬大軍去朝鮮幫李昖收複國土,這個廢物竟然連糧草都供應不上?”

首輔趙誌皋忙道:

“陛下有所不知,朝鮮如今已經徹底混亂,隻有邊境的義州還能被其王室掌控。”

“其餘各地之中雖也有諸多反抗軍勢力,但這些勢力多為朝鮮各地義士自發組織,完全不聽朝鮮王室之命,更彆說是為大軍提供糧草了。”

朱翊鈞聽得一愣一愣的,過了好一會才忍不住開口道:

“就他們這種水平,是怎麼能立國數百年的?”

趙誌皋乾咳一聲,道:

“因為他們願意臣服大明,而且他們也隻有大明一個陸上鄰國。”

朱翊鈞一時間無言以對。

一個廢物國家,就因為有著強大、講究和平的鄰國,就能這麼擺爛兩百年?

朱翊鈞想了想,道:

“朕要這種藩屬國有何用?到時候讓李如鬆他們注意一下,若是朝鮮當真衰弱不堪,就直接吞並了吧。”

趙誌皋怔了一下,道:

“陛下,朝鮮可是洪武太祖皇帝列出來的不征之國啊。”

朱翊鈞大怒,瞪了一眼趙誌皋。

“不征之國的前提是他們要聽話!”

“倭國不也是不征之國,你看看現在局麵都搞成什麼樣子了。”

“若不是倭國隔著一片海,朕這一次都要讓大軍殺過去,把倭國給一起滅了!”

趙誌皋唯唯諾諾,隻能連聲應是。

頓了頓,朱翊鈞頗為掃興地開口。

“那你讓兵部和戶部合計一下,看看究竟能派出多少兵馬,就先派過去!”

【朱翊鈞碰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糧草供應。】

【想要向朝鮮發兵,最便捷的通道自然就是遼西走廊。】

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看到這幅地圖,突然咦了一聲,看了一眼身旁的王離。

“王離啊,咱們大秦有這條通道?怎麼不修建為直道?”

王離也是一臉疑惑,皺眉道:

“不對呀陛下,家父當年滅燕國的時候,根本就不存在這條道路。”

“家父是從薊都向北,直接翻越燕山,才能進入遼東地區的。”

扶蘇在一旁聽著,也是頗為驚訝。

“難道這條走廊,大秦時期並不存在?”

西漢世界之中,劉邦哈了一聲。

“什麼鬼,遼西走廊?朕平定盧綰叛亂的時候都去過燕國,哪裡有這條通道?”

當時就跟隨在劉邦身邊作戰的呂釋之和曹參也是一臉的疑惑。

呂釋之道:

“陛下當年走的是燕山啊。”

曹參道:

“臣沒記錯的話,這條所謂的遼西走廊,當時應該是一片大海。”

“對,海邊就是山,連沙灘都沒有,更彆提有什麼陸地道路可供通行了。”

就在秦、漢君臣疑惑的時候,金幕中字幕又繼續跳了出來。

【遼西走廊在秦漢兩朝時期並不存在,還是東海的一部分。】

【伴隨著黃河改道,大量淤泥不斷衝積,整個渤海的海域麵積隨之縮小,海岸線開始萎縮。】

【之後遼西走廊逐漸露出地麵,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成為可以通行的道路。】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搞了半天,原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然而即便如此,到了萬曆年間,遼西走廊的土質依舊極其鬆軟,是一條充滿了灘塗和沼澤的道路。】

【尋常經商車隊經過此地都頗為困難,想要大規模運送軍備物資從此處通過,更是艱難重重。】

【不僅如此,在通過遼西走廊後,前麵的遼東平原九成九以上的麵積全部都是密林。】

【通過遼東平原的密林後,還得翻越前方諸多的長白山支脈、主脈。】

【再然後,渡過了鴨綠江,依舊還是大片山地、平原夾雜,道路難行的區域。】

【從大明京師前往平壤,上千裡的路程看似不遠,但在如此艱苦的地形下,幾乎和從京師出發征討大明最南端的交趾無異。】

【反過來,倭國方麵雖然和朝鮮半島隔著一個朝鮮海峽,但隻要從倭國本土港口出港一路過海,就能順利抵達朝鮮港口。】

【朝鮮半島三麵環海,各種容納中小型船隻登陸的海岸線、碼頭比比皆是,倭軍的物資登陸後最多三到四天就能運抵軍營。】

【從後勤方麵來說,大明看似距離朝鮮更近,但實際上倭國在這方麵卻擁有反常識的巨大優勢。】

看到這裡,大唐世界之中,李世民也不禁搖了搖頭。

“遼東這個地方就已經夠難征服了,更何況是朝鮮。”

李靖、李績、程咬金等人連連點頭,頗以為然。

高句麗為啥能存在東北那麼多年,為啥大隋發百萬雄師都這麼難打?

歸根結底,就是後勤實在是太困難了。

以開皇之治的富庶,也隻不過僅僅支撐了隋煬帝楊廣三次征討,就徹底崩盤。

開皇之治可是華夏曆史上至少能排名前五的盛世!

李績感慨道:

“前幾年陛下讓老臣等出征高句麗的時候,後勤補給也是困難重重。”

“還好有火槍火炮,一路進展神速。”

就連性格莽撞著稱的程咬金也是一臉心有餘悸。

“娘的,就那個鬼地方,若是拖它一年半載的,根本打不動。”

耗費資源太多了!

更煩的是,由於道路地形的限製,就算你有再多的資源,每次運送過去的軍需物資也依舊隻能是那麼多。

也就是火槍火炮這種熱兵器,一路平推。

每次占領高句麗的城池就能獲得一定補給,就這樣一路打過去滾起了雪球,最終大唐才能在半年內順利的滅掉高句麗和百濟、新羅,平定了整個朝鮮半島。

李世民嗯了一聲,笑嗬嗬地開口。

“朱翊鈞可沒有金幕的幫助,看來這一次打朝鮮,他的大明會有很大的麻煩了。”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表情凝重,掃了一眼朱棣和藍玉。

“都來說說,朱翊鈞能出動多少兵馬?”

藍玉和朱棣兩人是前些年負責剿滅女真的主帥和副帥。

朱棣率先開口道:

“隻走遼西走廊最多六萬人,如果能走古北口出草原過大寧,可以出動八萬。”

藍玉思考片刻後,道:

“從之前朱祁鎮陛下時代的疆域圖來看,出了古北口就已經是韃靼人的地盤了,根本走不通。”

韃靼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來回如風,裝載大量軍需物資的車隊從草原上大搖大擺的經過,這不是明擺著在邀請韃靼人來搶劫麼?

藍玉繼續道:

“朱翊鈞陛下恐怕隻有走遼西走廊這一條路,最多最多應該也就隻能出動四萬多五萬人。”

朱高熾插了一句嘴。

“可以走海路補給,大唐之前和新羅一起滅高句麗不也出動了水師嗎。”

朱棣嘿嘿一笑。

“海路?傻孩子,你難道忘了倭國可是全靠海路補給的,你說海上誰優勢更大?”

“要我說啊,就朱翊鈞這臭小子的德性,大明怕是連一支像樣點的水師都沒有,還走個屁的海路運輸,純純給倭人送糧草物資呢。”

朱高熾頓時怔住,過了好一會才道:

“走不了海路也走不了古北口,怎麼感覺朱翊鈞這小子的大明,比皇祖的大明要弱很多呢?”

此話一出,在場的大明君臣表情都頗為古怪。

過了好一會,朱元璋才歎了一口氣。

“這還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唉。”

朱棣連連點頭。

“對,所以咱們得儘量打下更多的疆域,這樣將來大明就算還出敗家子,起碼也多一點家業給他們敗,說不定還能撐到有明君的出現呢。”

朱元璋聽到這番話之後原本想要一巴掌扇過去,但仔細一想,竟然又覺得朱棣之言頗為有理。

文官武將都是需要全國性選拔的。

能站在這座大殿中,出現在朱元璋麵前的,要麼有全國萬裡挑一的才能,要麼他的父祖曾經是萬裡挑一的大才。

但皇帝就不一樣了,皇帝的選擇是有限的。

一個皇帝,正常也就十個八個兒子,多一點的二三十個。

就算直接翻幾倍吧,一個皇帝一百個兒子好了。

那也隻不過是百裡挑一罷了。

一個百裡挑一的皇帝,要麵對滿殿萬裡挑一的文武百官,還要統禦天下許許多多百裡挑一、千裡挑一乃至萬裡挑一的人才和老百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