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下之意其實很簡單。
要不要放棄朝鮮?
如果明軍真要放棄朝鮮的話,隻需要通報倭軍方麵。
以倭軍之前展現出來的態度,應該會允許明軍自行撤退回國的。
朱翊鈞當然能聽出趙誌皋的意思,當即哼了一聲,冷笑道:
“接下來當然就是繼續打!”
“讓邢階給朕快一點,越快進入朝鮮越好!”
“還有,現在一共七萬兵馬還不夠是吧?不夠就給朕增兵!”
“一直給朕增兵到能把倭國人打回去為止!”
【在抵抗倭軍這件事情上,朱翊鈞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堅定。】
【與此同時,反而是一直勢如破竹的倭軍方麵,內部爆發了極大的矛盾。】
鏡頭回到全州。
雖然還是八月份,但雪花已經飄飄揚揚地落了下來。
這一幕頓時讓曆朝曆代的皇帝們疑惑了。
【漢高祖劉邦:等會,朝鮮八月份就下雪了?朕怎麼記得是十月底呢?】
【秦始皇嬴政:朕也記得應該是十月份才對,總不可能是金幕弄錯了吧?】
華夏的大部分皇帝們都是剛剛征服朝鮮,對該地的氣候自然有所了解。
就算不了解的,詢問一下負責出征的大臣也就心中有數。
大部分朝代皇帝的答案,最晚的是十一月,最早的是十月初。
就連朱元璋詢問藍玉和朱棣,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
就在曆朝曆代的皇帝開始懷疑是不是金幕弄錯的時候,一條彈幕悠悠出現了。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這你們就不懂了吧?萬曆時期是有史以來最寒冷的時期,彆說是朝鮮,大明京師八月份同樣下雪!】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萬曆時期連瓊州島一年都要下好幾場雪!】
“什麼?”
曆朝曆代的皇帝們又一次震驚了。
瓊州,也就是海南島。
海南島一年都要下幾次雪?
要知道,那座島嶼在很多朝代,從開始到滅亡都沒下過一場雪!
這種氣候,簡直就是太反常了!
金幕中,倭國將領們同樣也是被凍得臉龐通紅。
才剛剛坐下來,小西行長就忍不住發出了抱怨。
“這才八月底就下雪了,還怎麼打仗啊!”
“等明年春天吧。”
小西行長的話,立刻就得到了好幾名將領的認同。
以及另外一批人的反對。
加藤清正直接拍了桌子。
“小西,你這是什麼話!”
“如今漢城近在咫尺,拿下漢城就能收獲全功,你竟然要在這種時候撤退,你安的是什麼心?”
“之前和大明議和最出力的也是你,你該不會是勾結大明吧?”
加藤清正的話,頓時讓不少人用狐疑的眼神注視小西行長。
在場的都是倭國的大人物,當然不可能因為兩句話就改變看法。
事實上,他們對小西行長的懷疑同樣也早就開始了。
小西行長同樣大怒,也拍了桌子。
“加藤,這一路過來老子身先士卒打下的南原和忠州,你說老子勾結大明?”
“老子打下忠州的時候,你小子還在忠州城外三十裡晃蕩呢。”
“就你這個速度,也有臉說我勾結大明?”
兩人頓時吵成一團。
毛利秀元看不下去了,重重咳嗽一聲,道:
“好了,這次會議是討論戰略的,不是來聽你們兩個人吵架的!”
作為右軍主將,加藤清正的上司,毛利秀元的話總算讓兩人暫時停止了相互攻訐。
小西行長伸手一指外麵,沉聲道:
“我也不是長敵人士氣滅自己威望,但我想問一下各位,就這麼寒冷的天氣,我們十幾萬大軍怎麼向北推進?”
“八月底這種鬼天氣都下雪了,十一月十二月會冷成什麼樣,這些年你們心裡難道還沒有點數?”
“麻貴帶著三萬明軍在漢城,就算我們能打下來,要花費多少時間?將士們十幾萬套冬裝怎麼解決,冰天雪地怎麼運輸足夠的糧食?”
“沒有後勤,我們怎麼打接下來的仗?”
加藤清正冷冷道:
“這還不容易?隻要按照關白的命令,把遇到的朝鮮人全部殺光,再燒光他們的房屋,最後搶光他們的糧食,後勤自然就不是問題了!”
小西行長用更冷的聲音開口道:
“少放屁了。我們一路過來難道就沒有殺光、燒光和搶光?上百裡的地方早就被我們弄成無人區了。”
“那又怎麼樣?現在的我們還不是一樣為了冬裝、糧食在頭疼!”
“我還是那句話,除非你有辦法在三天內攻克有三萬明軍把守的漢城,不然我不同意北上,那是在送死!”
砰的一聲,伴隨著門閂的斷裂聲,大門猛然敞開,一陣寒風帶著雪花吹了進來。
加藤清正嘴巴才剛剛張開,所有的話就被這股風雪堵了回去。
好不容易恢複正常將門關閉,小西行長抹了一把臉上的雪,大聲道:
“加藤,彆就知道打仗,用用你的腦子!”
“越往北就越冷,這種常識你難道不知道嗎?”
“你想打仗你就儘管去,彆帶著我們倭國十幾萬大軍送命!”
這一次,大部分的倭軍將領們都動搖了。
左軍主將宇喜多秀家緩緩開口道:
“現在的情況確實沒有辦法支持全軍北上了,你們左軍可以北上,我們右軍先回撤釜山。”
“我們可以從海上給你們提供足夠的支援。”
【在巨大的後勤壓力和急切難以攻克漢城的前提下,倭軍十萬主力在全州不得不選擇分兵。】
【右軍毛利秀元率領黑田長政、加藤清正所部繼續北上,試圖攻占漢城。】
【左軍宇喜多秀家則帶著小西行長所部南撤釜山,一方麵緩解後勤壓力,一方麵保證海上優勢。】
看到這裡,西漢世界之中,霍去病忍不住笑出了聲。
“這些倭國人是不是腦子不好啊,後勤補給的事情難道一開始心裡就沒數嗎?”
衛青也是一臉古怪,顯然完全沒想到問題竟然會出在這裡。
劉據忍不住開口問道:
“冠軍侯,你好像也不用擔心後勤補給的問題吧?”
在劉據的印象裡,霍去病都是在草原上縱橫來去,一日百裡。
這種速度,哪裡有什麼後勤跟得上?
霍去病搖了搖頭,正色道:
“太子殿下你錯了,恰恰相反,我們大漢騎兵是全天下最注重後勤的,沒有之一。”
像霍去病每次出擊,每一名騎兵都是一人三馬。
這三匹馬之中,一匹載人,另外兩匹則負責背負騎士的武器裝備,以及糧食補給。
而這些數字,在出發前自然是可以統計出來的。
從出發的那一刻起,大漢騎兵能作戰的時間就已經精確到了未來的某一天。
到了這一天,一旦還是沒有發現敵人或者沒有繳獲足夠的物資,就必須得返回。
有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是因為每次都在大漠草原之中迷路,亂走亂逛,等補給到了極限,隻能心不甘情不願地退兵。
霍去病說到這裡,笑嗬嗬地開口。
“其實匈奴人後來也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他們一聽到大漢騎兵出擊就跟我們繞圈子。”
“他們無非就是想要等我們補給耗儘的時候再追著我們屁股打嘛,但很可惜,他們沒有這種能力!”
劉據聞言,腦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現出一幅畫麵。
大草原中,匈奴人躲躲藏藏,想要利用主場的地利把漢軍在這裡“遛狗”。
結果霍去病神兵天降,直接把匈奴人殺得屁滾尿流。
遛狗?
大漢精銳騎兵,是匈奴人能當狗來遛的?
一漢當五胡是說笑的?
就這麼打著打著,匈奴人就被打殘了。
衛青笑了笑,道:
“太子殿下,您彆聽去病吹得那麼玄乎。”
“其實如果沒有金幕出現的話,咱們大漢就算能再擊敗匈奴一百次,但終究也是征服不了草原的。”
霍去病翻了一個白眼。
“那可未必。”
漢武帝看到霍去病這少年心性的模樣,忍不住哈哈地笑了起來。
“衛青說的是對的。”
“金幕給大漢帶來的,可不僅僅是火器而已啊。”
就算不提《工業革命》,單單是商業稅、科舉等製度,就極大地提高了大漢的國力。
打仗打的就是錢!
國力強了,國庫錢自然就多了。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上一次霍去病和衛青出征,每一名大漢騎兵所配備的戰馬就達到了五匹!
多了兩匹戰馬來背負補給,大漢騎兵的作戰能力直接提高了將近四十天。
這什麼概念?
就算四十天是一個來回,打個對折,就是提升了二十天的作戰範圍。
按騎兵一天行駛百裡來算,大漢騎兵可出擊的範圍也提升了兩千裡!
若是再加上《工業革命》,那簡直就是隻能用原地起飛來形容了。
漢武帝帶著笑意,開口道:
“能得到金幕,真是華夏對朕和大漢的眷顧啊。”
貞觀世界之中,李治大感疑惑。
“父皇,這倭軍怎麼搞的,竟然如此不專業?”
李世民摸著胡須,笑了笑,看了一眼
“藥師,茂公,你們誰來說說?”
李績聞言,下意識看向李靖。
李靖眼睛不知何時已經閉上,一陣昏昏欲睡的模樣。
老滑頭!
李績心中暗罵一聲,無奈地開口。
“太子殿下有所不知,從剛剛金幕中倭軍將領爭吵的內容來看,無論天氣還是補給問題,他們心中都是有數的。”
“啊?”李治越發愕然,“既然心中有數,又怎麼會搞成這種樣子?”
李績摸了摸鼻子,看了一眼李世民。
李世民若無其事,就好像一個正在等待家庭教師給兒子補課的家長。
李績無奈,隻能開口道:
“有數歸有數,但殿下彆忘了,倭國真正的統治者是誰。”
李治頓了好幾秒,突然恍然大悟。
“豐臣秀吉!是豐臣秀吉的命令讓這些倭軍將領不敢違逆!”
李績點了點頭,道:
“沒錯。豐臣秀吉都已經下令要全軍出動了,縱然這些倭軍將領知道補給不夠,知道天氣即將變冷,他們又有什麼辦法?”
“豐臣秀吉就是倭國的國王,誰敢背上抗旨不遵的罪名?”
李治傻眼片刻,突然心中一動,忍不住道:
“這豐臣秀吉,不就是第二個李隆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