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改革都首先要從用人開始,劉徹自然也不例外。
對於這位年輕的皇帝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儘可能地提拔更多的官員起來,取代黃老學派官員們在朝堂中的支配地位。
所以無論是剛剛成年的年輕人,還是白發蒼蒼的老翁,隻要是能用,能換掉黃老學派官員的,劉徹一律任用。
這一天,劉徹來到了郎署中,準備親自接見那些被挑選出來的人才,授予官職。
一名老者須發皆白,從容地走了進來,對著劉徹行禮。
“臣顏泗,見過陛下。”
“臣曾經在文帝時為郎官,如今希望能夠在陛下朝真正出仕,治理一方。”
劉徹打量著顏泗,心中也是好奇。
郎官,屬於皇帝提拔的年輕後備力量。
一般來說,能當郎官的,在郎官的位置上鍛煉一段時間就會弄到地方上的郡縣去任職,最少也是一個縣令起步。
從時間來推算,顏泗在劉徹祖父漢文帝時代應該也就二十出頭,不到三十歲。
正常的郎官,早就應該獲得機會了。
劉徹疑惑問道:
“你為何如此之老而依舊不得機遇?”
這句話顯然問到了顏泗的傷心處,表情變了許多,歎息著說道:
“文帝喜好文官,而臣好武。”
“先帝喜好老臣,而臣少年。”
“如今陛下喜好少年,臣卻已老。”
“故三世亦不得機會也。”
劉徹搖了搖頭,覺得這家夥是慘,大寫的慘。
“顏泗,朕命汝為會稽郡都尉,即刻上任吧。”
顏泗大喜過望,再三跪謝而出。
很多人都以為,劉徹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代表著他隻用儒生。
其實不然。
在劉徹剛剛發布舉賢令的時候,為了儘可能地打壓黃老學派,劉徹所啟用的人才是不拘一格的。
除了年齡分布廣泛之外,他啟用的人中性格分彆儒雅、忠厚、耿直等,擅長的有寫文章、口才好、能製定法律、能研發機械、會彈琴甚至是擅長演小醜伶人的,都能在劉徹手中獲得一官半職。
這些人裡不僅僅有儒家,還有法家、縱橫家、兵家、方術士、占卜家,乃至不為主流朝堂所用的黃老中人,同樣也被劉徹大力提拔。
為了貫徹初衷,劉徹對漢初的選拔製度進行了開拓創新。
首先是漢朝傳統的察舉製度,分為賢良、孝廉、茂才(秀才)三科。
舉賢良製度是漢文帝的時候就開始的,晁錯就是通過賢良科的選拔脫穎而出,進入到漢文帝的視線中,最終成為漢景帝登基時的心腹大臣。
賢良科相當於是漢朝版的“國考”,隻要能通過就能留在朝廷之中為官,起步最高,前途最好。
孝廉科則類似於地方的省考,通過之後一般會被授予吏員之職。
但彆以為吏員就是小官,那就大錯特錯。
黃霸通過了舉孝廉之後,就一路晉升為河南太守丞,趙廣漢也因為舉孝廉成為郡城首府陽翟令(相當於市長)。
在後世,芝麻綠豆大的職位也被稱為“官”。
但在漢朝,絕大部分的職位都是“吏”,比如說任何一個縣衙,包括縣令、主簿、縣丞在內所有人都是“吏”。
隻有做到兩千石郡守級彆,被冊封為“xx大夫”,才有資格被稱為“官”。
剩下的茂才科,通俗的說就是“奇人異士特殊才能征召科”。
會打仗的,通過選拔可以讓你直接當將軍。
會外交的,通過選拔直接讓你以大漢使者出使國外。
還有一些人,本身很有才能,但道德不行,放浪形骸,無法通過“賢良”“孝廉”科的道德標準,也可以通過茂才科出仕。
這一科的標準非常靈活,也可以理解成專用的人脈走後門通道。
察舉製度屬於漢朝征召官員的主要方式,屬於定製。
但察舉三科並不是固定進行的,一般都是朝廷有需求了才會不定時進行,補充足夠的官吏數量,這一點和科舉有很大區彆。
除了察舉之外,還有征召。
征召製度也分兩種,一種是對比較有名氣的。
這種人要麼就是喜歡裝,不願意參加察舉覺得掉價,要麼就是時間緊急就必須提拔這個人,等不及開啟察舉和其他人一起批量提拔。
比如枚乘父子、司馬相如、大儒魯申公等等,就是通過征召出仕。
第二種征召方式,就是“北闕上書”,又稱為“公車上書”。
這種征召方式需要有意者先主動上書,發表自己的政見,接受皇帝和官員們的審核。
審核通過後篩選出一批合格的,再經過皇帝或者三公九卿們的召見進行一輪麵試,最後授予官職。
通過公車上書而獲得官職的武帝朝名臣有不少,比如說朱買臣、主父偃以及東方朔。
此外,漢武帝還建立了太學,設五經博士,教授學生。
太學這個機構,倒是專門用來培養儒家士人的了。
然後,還有恩蔭製度,在這個時候叫做“任子”。
這個製度是專門給兩千石以上高官開後門的,每一個兩千石高官都可以無條件推薦一個兒子當郎官。
在出任兩千石官員時間超過三年後,還可以額外推薦第二個“同產子”(和第一個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為郎官。
比如大名鼎鼎的蘇武,他爹蘇建曾經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平陵侯,任代郡太守,就先後推薦了蘇武三兄弟都當上了郎官,從此出仕。
“任子”也並非一定要推舉兒子,可以推舉親兄弟。
和蘇武一樣史書聞名的霍光,就是由親哥哥霍去病以“任子”製度推舉出仕。
如果覺得這就完了,那就錯了。
還有一個選拔製度,叫做“資選”,又叫做“納資”。
顧名思義,就是用錢買官。
這個製度是劉徹老爹漢景帝創立的,年輕剛剛繼位的劉徹其實並不把它當回事,僅僅是保留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使用。
所以並不是說沒有了科舉,朝廷選拔官員的製度就少了。
劉徹對察舉製度進行了梳理和係統性的創新,讓漢朝選拔官吏有跡可循,整個選拔製度穩定下來,不再像之前那麼混亂無序。
從他往後直到東漢滅亡,察舉製度基本上隻是微調,並沒有做什麼太大的改變。
這是劉徹的巨大貢獻。
但凡事都有兩麵性,察舉製固然比之前漢初三代皇帝的選拔更優秀,可也有它的弊病在。
可以看到察舉製度的名目雖然很多,但想要符合要求,要麼有極其出眾的才能,要麼有極其出眾的名聲,要麼有極其出眾的投胎技巧,要麼有極其出眾的家財。
總言而之,沒權、沒爹、沒錢,基本上是沒啥機會的。
整個王朝的官職,基本上都被貴族、官員、大儒壟斷,富商們偶爾能給兒子弄個出身,老百姓就洗洗睡吧。
在穩定察舉製度之中,劉徹同時還在集中精力做一件大事。
削弱相權!
漢朝在黃老思想的主導下,丞相的權力是非常巨大的,屬於實打實法律規定的“副皇帝”。
陳平就曾經說過:“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
根據書籍的記載,皇帝如果坐馬車過來,其他文武百官迎接,皇帝可以不下車。
但如果是丞相迎接,那麼皇帝必須下車對丞相還禮,然後再上車繼續前行。
一旁的隨從謁者還要高聲稱讚:“陛下為丞相起!”
在劉邦時代,老劉的經驗和能力擺在這裡,蕭何這個丞相權力雖然很大,但總體來說皇帝還是穩壓丞相一頭的。
到了漢惠帝劉盈時期,曹參接任丞相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曹參當了丞相,基本不處理政務,每逢有什麼大事,直接下令:“按照蕭丞相在世時的規矩辦。”
其他時間,就天天在家喝酒。
有人想要找曹參覲見,曹參直接拉著人家喝酒,喝到醉了就送客。
至於來客說了什麼,曹參是不管的,說了也不聽。
劉盈脾氣雖然好,可看到曹參這樣子也受不了,就對曹參兒子說了:
“高祖皇帝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很年輕,您當了丞相就隻知道天天喝酒,也不和皇帝請示,難道就一點都不擔心天下的安危嗎?”
“哦,你回去彆說是朕讓你說的,就說是你自己的意思。”
兒子回家一說,就被曹參臭罵了一頓。
“這種國家大事,也是你這個臭小子能置喙的嗎?”
劉盈沒辦法,乾脆自己去問曹參。
對,不是曹參進宮來見劉盈,而是皇帝劉盈親自去曹參府上詢問。
麵對皇帝的質問,曹操也一點不慌,一邊喝酒一邊侃侃而談。
“陛下,規矩都是當年你父皇和蕭何還有臣等一起製定的,所有的法令都是非常明晰,無需過多費心。”
“您隻需要垂拱而治,臣等各守其職,天下自然就能治理好了。”
“如果太後(呂雉)不滿意,可以將臣的原話轉告太後。”
劉盈無可奈何地回宮,呂雉在聽完之後也沒說什麼。
曹參當丞相能懶到這種地步,連皇帝都能懟,而且當皇帝的還沒有任何辦法改變,更彆提是罷免丞相。
足見漢初丞相的權力究竟有多麼巨大。
真正讓漢武帝下令剝奪相權的關鍵人物,則是田蚡。
田蚡仗著有太後王娡這個親姐姐,非常壓製著劉徹。
田蚡說的話,推薦的人,劉徹很多時候是不同意的。
但隻要劉徹不同意,田蚡就立刻去找太後王娡來施壓。
如此再三,想要當官的人找劉徹這個皇帝,反而沒有找田蚡這個丞相更好使了。
隻要田蚡一開口,哪怕是兩千石這種郡守級彆的高官,也是分分鐘就搞定。
田蚡至此越來越不把劉徹這個皇帝放在心裡,有一次居然要求皇帝把考工室的土地劃出一大半來給田蚡擴建宅子。
劉徹這一氣非同小可,直接怒懟一番田蚡:
“你怎麼不把考功室旁邊的武庫也一起拿走算了。”
田蚡死後,劉徹立刻大刀闊斧地對丞相的權力進行削弱。
他從賢良科以及公車上書中挑選出特彆優秀的才能,將原先屬於少府的機構“尚書台”提升為審閱公文、謀劃政事、起草詔令的日常機構。
尚書台的侍中們,由此成為了實際上和皇帝真正商量國家大事的“群相”,隻不過沒有丞相之名。
一切文書、奏章、政令都必須要經過尚書台發出,丞相等三公九卿不再擁有審閱文書、批改奏章和擬定政令的權力,隻負責執行尚書台發出的各種文書政令。
到了後期,劉徹又對侍中們不太放心,乾脆再設立了中書台,以宦官為中書令,瓜分了一部分尚書台的權力,同時還負責監督尚書台。
這也開啟了漢朝太監參與政治的先河。
無論是侍中還是太監,他們都屬於出身非常低下的,和列侯組成的軍功集團完全不是一碼事。
列侯們有封地,有家臣,有門客,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勢力,自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不會完全被劉徹掌控。
但出身低下的侍中和太監們不可能有列侯這樣的勢力,他們彆無選擇,隻能緊緊抱住劉徹這個皇帝的大腿,劉徹說啥就是啥。
在這一次改革過後,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成為了劉徹的提線木偶,但劉徹依舊還不滿足。
過了一段時間,劉徹打破“列侯方可為相”的西漢慣例,直接任命了沒有任何爵位的儒家士子公孫弘作為丞相,然後才把公孫弘封為平津侯。
按照常理,劉徹大可以先把公孫弘封侯,再給公孫弘拜相。
劉徹特地先拜相再封侯,就是為了打破這個慣例,改變大貴族們對丞相位置的壟斷。
由於公孫弘本人出身貧困,沒有什麼家族勢力可言,自然隻能選擇緊緊抱住劉徹的大腿,唯命是從。
這樣一來,丞相也就變得越發弱勢。
但到這裡,劉徹依舊還是不夠滿意。
再過一段時間,劉徹於泰山明堂接見諸侯王和列侯,接受諸侯國和各郡的“上計”(財政年度總結)。
丞相手裡僅剩的最後一點財政權,至此也被劉徹無情剝奪。
從此以後,劉徹時代的丞相就淪為了純純的擺設,甚至到了有軍國大事商量都不需要丞相在場的地步。
但丞相雖然沒有權力了,依舊還是文武百官之首,它的另外一個作用就出來了——背鍋!
劉徹統治期間,從田蚡過後的丞相,無一例外都幫劉徹背過黑鍋。
天災人禍,丞相背鍋。
戰事不利,丞相背鍋。
收入不足,丞相背鍋。
從公孫弘之後,給劉徹當丞相的基本不得善終。
李察獲罪被殺,嚴青翟自殺,趙周下獄被殺,公孫賀被株連三族……
搞到後來,丞相這個職位成為死亡的代名詞,竟然都沒有人願意去接任了。
這一係列的操作下來,劉徹完完全全給列侯組成的開國功臣集團送進了時代的棺材,並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占據西漢政壇近百年的功臣集團,徹底灰飛煙滅。
除掉功臣集團,讓丞相變成擺設,並不意味著內政方麵就萬事大吉了。
劉徹還麵對著兩個麻煩,一個是地方豪強,一個是遊俠。
地方豪強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最高級的地方豪強就是諸侯王,下來是有封地的列侯,然後是某些盤踞當地的大家族。
漢景帝時期有七國之亂,到漢武帝的時候這些諸侯王也不老實。
就比如漢景帝的弟弟,一度被承諾會當皇太弟的梁王劉武,他的梁國位於中原富庶地帶,府庫之中的錢財甚至比朝廷國庫還要多。
劉武又窮奢極欲,排場和皇帝劉徹幾乎沒有什麼區彆,甚至猶有過之。
每次劉武出行,那是“千乘萬騎”,浩浩蕩蕩,綿延十幾裡。
劉武還招攬了許多野心勃勃的遊俠豪傑,甚至悄悄在國內打造了數以萬計的長弓、盔甲、武器。
當時許多人都懷疑劉武會成為第二個吳王劉濞,隨時都可能起來造反。
還有江都王劉非,在自己的江都國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各種事跡數不勝數。
最奇葩的是,劉非和兒子劉建同時看上了一個叫做梁份之人的女兒,然後父子兩人為了這個女人爭風吃醋。
最後劉建強行搶走梁份女兒將其霸占,梁份拚命阻止,被劉建當場讓人殺死。
梁份的家人極為氣憤,直接告到朝廷。
當時朝廷的丞相是田蚡,田蚡壓根就不敢管這件事情,就當沒看到。
還有功臣集團的諸侯,在劉徹沒有改革之前基本留在長安,不過也會派族人或者子弟去治理自己的封地。
這些族人子弟同樣在封地裡無法無天,各種事跡和劉武、劉非大同小異。
民間的大家族像灌夫的灌家,一樣也是藐視地方官,把郡縣當成自家的國土。
金幕中,各種豪強做的壞事一一閃過,讓漢初世界的劉邦不由皺眉。
“他娘的,這些家夥怎麼還是這麼囂張?”
“朕都處置過他們了啊。”
作為一個街溜子出身的開國皇帝,劉邦當然是非常了解豪強的。
彆的不說,之前皇後呂雉所在的呂家,也是一個豪強啊。
呂家之所以舉族搬到沛縣,就是因為在老家被其他豪強家族打敗,隻能離開家鄉。
劉邦是打擊過豪強的。
早在西漢剛剛一統天下之後,大臣露敬就建議劉邦將關東六國的豪強家族全部遷移到關中來。
讓這些豪強家族遠離家鄉無法危害地方,關中作為天子腳下也方便就近監視處置。
而且要是關東六國舊地有人造反,劉邦也能從這些豪強家族之中挑選優秀子弟一起平定叛亂。
蕭何聞言,表情有些複雜,卻沒有開口說話。
太子劉恒心中卻一動,想到了一個答案。
不過,劉恒也沒有說。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開國時期劉邦雖然打擊過了一批當時的豪強,但由於西漢朝廷長期奉行無為而治的黃老學派治國方針,在缺乏足夠的朝廷監督和壓製下,新一批豪強很快又重新崛起,替代了老豪強的地位。】
【這些豪強的存在,極大地削弱了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以及百姓對大漢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也是劉徹想要集權於自身的一大阻礙。】
劉徹坐在皇位上,看著麵前的主父偃。
“遷徙豪強?”
主父偃點了點頭,正色道:
“陛下,天下豪傑相互兼並,禍亂子民,可將其儘數遷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
劉徹緩緩點頭。
“就這麼辦。”
事實上,劉徹時代的許多大臣,就是從這些遷徙到茂陵的豪強之家中選出來的。
董仲舒、袁盎、馮唐、杜周、田延年等等。
遷徙當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就好像劉邦時代遷徙了一大批豪強,很快就會有新的豪強家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