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刺子模國,同樣被殺得絕種,文明從人類曆史上消失。
還有西亞的諸多阿拉伯國家,東歐大草原上的基輔羅斯公國,波蘭、立陶宛乃至匈牙利,都被蒙古大軍一座座城池屠殺過。
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金國以及南宋。
很多人都在質疑南宋農民起義次數位居曆朝曆代的真實性,理由是直到南宋最終滅亡的崖山之戰,都還有幾十萬軍民跟隨著宋朝末帝。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南宋作為抵抗蒙古帝國最激烈,時間最長的國家,讓蒙古帝國付出了對外擴張中最慘痛的代價。
戰死的普通蒙古帝國將士們都不說了,就連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大汗蒙哥,都是在進攻南宋釣魚城時被宋軍射成重傷,不治而亡。
南宋並不是被蒙古帝國滅亡的,而是被大元王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滅亡的。
從法理的角度來說,蒙古帝國是在南宋滅亡之前就已經土崩瓦解了,等於是蒙古帝國死在了南宋之前。
付出了這麼慘痛的代價,大元軍隊在南下滅宋時,自然也就進行了極為酷烈的報複。
南宋統治的核心區江南一帶,被元朝軍隊殺得十室九空。
就連其他地區,隻要不投降的,也都一律屠城。
在這種濃重的死亡陰影籠罩下,南宋剩餘的軍民彆無選擇,隻能拚死和元朝軍隊決戰。
這才有了崖山海戰時,依舊有數十萬軍民追隨宋朝末帝的事情。
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乾嘛不拚?
本質上來說,這數十萬軍民中絕大部分人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而戰,還有一部分理想主義者是為了華夏文明的存續而戰。
硬要將這件事情套在南宋朝廷得人心身上,那就是純粹的胡扯了。
忽必烈想起過去,多少也有點尷尬,道:
“其實屠城也並不是沒有好處,你看曆史書上好像記載了很多城池在麵臨屠城時拚死反抗的故事,但其實大部分城池知道不投降會屠城後,他們立馬就投降了。”
鐵穆耳若有所思地點頭,表示理解。
史書能記載的,那肯定都是非常難得、少見的故事。
如果大元所到之處,每一座城池都拚死抵抗,那史官們壓根就沒必要去記載了。
正因為有骨氣,敢於抵抗到底的城池是少數,所以才值得在曆史書上大書特書,進行弘揚和表彰。
如果僅僅看到史書上都是拚命抵抗的,就以為曆史上所有城池都在拚命抵抗,就是一葉障目了。
任何時代,大部分人都是得過且過,都是能苟活就行。
隻有極少極少的一部分人,才願意為了文明、家國、種族的存續而奮戰到底,不惜付出自己的性命。
所以這些人才能被稱之為英雄。
英雄永遠都是稀少的、孤獨的。
忽必烈想到這裡,忍不住感慨道:
“這也是朕願意主動將大蒙古族融入華夏的原因。”
曆史告訴忽必烈,草原上的種族永遠都在走馬燈一樣更換。
匈奴之前有東胡,匈奴之後是鮮卑,鮮卑之後是柔然,柔然之後是突厥,突厥之後是回紇……一直到蒙古。
這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宿命。
舊的民族總會被新的民族所取代。
曾經那麼多強大過的草原帝國都沒能逆轉這樣的宿命,蒙古又怎麼能例外呢?
融入華夏,就是忽必烈為蒙古人尋找的續命之法。
華夏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當然就是悠久的曆史,始終沒有斷絕的傳承。
當蒙古人融入了華夏文明,自然也就獲得了這種特質。
蒙古族成為了華夏大家庭的一員,就能在華夏文明的庇護下,將自己民族的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了。
鐵穆耳深以為然,點頭道:
“看了這麼多部盤點視頻,孫臣其實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軍事上的強悍永遠都隻是一時的,總會有後來者比先行者更加強大。”
“隻有堅韌的文明才能長久的存續,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後重新站起來,超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孫臣向您保證,將來的大元,一定是蒙漢一體的大元。”
“不,或許有一天,大元之中不再有什麼蒙古人和漢人,有的全是華夏文明的後裔——元人!”
忽必烈聞言,哈哈大笑。
“乖孫兒,這正是朕心中最想要看到的場景啊!”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李廣利看著麵前的昧察,表情相當冷淡:
“有什麼話就說。”
昧察將手裡的箱子打開,露出了裡麵死不瞑目的毋寡人頭,語氣非常謙卑地開口道:
“大宛王毋寡無知,冒犯了天朝上國。”
“我等已經將毋寡誅殺,希望能平息將軍和大漢皇帝陛下的怒火。”
李廣利掃了一眼毋寡的人頭,冷笑道:
“仗都已經打到這種份上了才想著求和,難道你們不覺得太晚了嗎?”
一旁的諸多大漢將軍、校尉也都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
就現在的局勢,大漢軍隊再加把勁,最快幾天內也就能攻破貴山城了。
何必要跟大宛和談?
昧察非常誠懇地開口道:
“聽說將軍此次前來,是為了得到我們大宛最頂級的汗血寶馬。如今城裡成年的汗血寶馬還有八十二匹,我們願意全部獻出,幫助將軍完成大漢皇帝陛下的願望。”
“如果將軍不允許我們投降,那我們彆無選擇,隻能殺掉所有汗血寶馬,和將軍拚命到底。”
“將軍就算殺了我們,沒有汗血寶馬,回去又怎麼和大漢皇帝陛下交差呢?”
李廣利表情頓時一僵。
取汗血寶馬當然隻不過是個明麵上的幌子,用了蒙蔽匈奴的借口罷了。
但是,即便隻是個幌子,大漢皇帝劉徹確確實實發了聖旨,要求李廣利帶回汗血寶馬。
帶不回去,李廣利就算屠滅了大宛國所有人,懾服了整個西域,達成了劉徹的真正目標,明麵上李廣利依舊沒有完成任務!
這肯定會影響李廣利戰後的爵位、官職,甚至是史書上的功績評價!
昧察繼續開口道:
“而且如今康居國的三萬騎兵也已經抵達城外三十裡處,隻是聽說大漢兵鋒過於強盛,所以不敢前來罷了。”
“將軍若是繼續攻城,一旦大漢軍隊久攻不克,我們再和康居國裡應外合,難道將軍就一定有必勝的把握嗎?”
“若是將軍允許我們投降,康居國自然也不敢單獨和大漢主力作戰,也一定會選擇臣服大漢。”
“還請將軍三思,究竟是接受我們的投降選擇最穩妥的勝利,帶著汗血寶馬回去接受大漢天子的表彰,還是要冒著可能第二次全軍覆沒的風險,繼續攻城下去呢?”
聽到這裡,不單單是李廣利,在場的所有大漢將軍、校尉都陷入了沉思。
昧察所說,還真是挺有道理的。
究竟是戰是和?
所有人的視線都聚集到了主將李廣利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