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偏偏,在劉據沒有登基之前,霍去病就已經英年早逝了。
這對劉據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有霍去病在,就算是衛青、衛子夫全死了,霍去病一個人也足以護住劉據。
為啥?
因為霍去病真的敢殺人!
已經是列侯的李敢,就因為刺傷了衛青,霍去病就敢當著皇帝劉徹的麵一箭射死李敢。
像衛青這樣的,屬於“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但冠軍侯不和你講道理,想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
在這方麵,無論是衛子夫還是衛青,都遠遠比不上霍去病。
霍去病的死,直接導致劉據失去了登基最強、也是唯一的底牌。
第二個變數,則是皇帝劉徹的壽命。
劉徹活得太久了!
從十六歲登基至今,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五十年的時間。
看看漢朝之前的皇帝在位時間就知道。
高祖劉邦,在位七年。
惠帝劉盈,在位八年。
兩位少帝各自在位四年(呂後稱製),總計八年。
文帝劉恒在位二十四年。
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
之前的六位皇帝,一共在位六十三年。
劉徹一個人,就已經在位將近五十年!
劉徹在位時間過長,直接導致太子劉據遲遲無法接班。
這是一個父子之間不可避免的心結,無形中影響著父子兩人的心態。
第三個變數,就是大漢的國力。
大漢勝仗越來越多,疆域越來越廣,這是事實。
但戰爭是需要資源才能發動的。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漢朝雖然沒有大炮,道理是一樣的。
尤其漢朝戰爭還是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最貴,花費資源最多的兵種。
而劉徹發動的戰爭規模,又是特彆巨大的。
有人可能要說,五萬十萬的,就算“特彆巨大”了?
和大漢並稱為東西雙壁的羅馬帝國,單次出動兵力規模最大的戰役是坎尼會戰。
這場戰役,由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率領四萬兵馬對陣七萬羅馬軍隊。
而無論迦太基還是羅馬,都是以重步兵為主的軍隊。
歐洲中世紀爆發的最大規模單體戰役,是格倫瓦德之戰,對陣雙方是波蘭立陶宛王國和條頓騎士團。
波蘭立陶宛聯軍的總兵力估計在一萬六千五百人至三萬九千人之間,而條頓騎士團的兵力估計在兩萬兩千人人至三萬一千人之間。
取最高數值相加,正好也還是七萬人。
就算這七萬人全部都是騎兵好了,那也一樣比不上衛青、霍去病在漠北之戰中出動的十萬騎兵。
格倫瓦德之戰發生在公元1410年,這時候距離劉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千五百年!
十萬騎兵是什麼概念?
歐洲曆史上,從古代到現代,沒有任何一場單體戰爭能出動超過十萬騎兵,甚至連五萬騎兵的規模都沒有。
而劉徹呢?
單單是十萬騎兵的規模就出動了兩次,第一次衛青在漠南尋找伊稚斜決戰,第二次是衛青霍去病兩翼齊飛出擊漠北。
五萬規模的騎兵,劉徹更是多次出動。
如此巨大的規模,也隻有皇帝集權的華夏王朝才能做到,封建製的西方國家是無論如何也湊不起來的。
這就叫做“集中力量乾大事”。
大事是乾了,資源也是消耗得乾乾淨淨了。
這給大漢帶來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局麵。
被抽乾了資源的社會各個方麵,明裡暗裡各種矛盾,有些已經爆發,有些即將爆發。
情況極度複雜,就連千古大帝劉徹都有點焦頭爛額。
這樣一個爛攤子,交到劉據手裡,他能玩得轉嗎?
衛青和霍去病可是都已經死了。
就憑那些劉徹一直看不上的穀梁派犬儒們,就能幫助劉據穩住局勢?
怕是會直接亡國吧!
【這三個變數,事實上讓年邁的劉徹逐漸失去了對劉據的信任。】
【而許多劉徹身邊的野心家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打算利用劉徹這種疑心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標。】
【一場載入史冊,對漢朝影響深遠的超級政治事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畫麵中,一塊幕布突然出現,又緩緩揭開。
上書四個大字。
【巫蠱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