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冷笑完了,開始冷靜分析。
“你隻需要站在霍光的角度去想,這件事情就能很容易地想明白了。”
霍光喜歡戰爭嗎?
答案是一點都不喜歡。
是因為他愛好和平嗎?
是,也不是。
經曆過劉徹窮兵黷武的五十年,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希望和平,不希望大漢被折騰爛了。
但為何都過了十九年,霍光明知道漢朝已經有了十五萬騎兵,還不願意開戰?
因為這會威脅到霍光的地位。
如今的霍光,黨羽遍布朝堂和全天下。
就連皇帝劉病已,一樣被霍光隨意擺弄於掌中,廢立都是霍光一句話的事情。
那霍光就真的完全沒有任何缺點,沒有任何害怕的東西了嗎?
有。
霍光的缺點就是,他沒有軍功!
霍家的軍功,那是他哥哥霍去病掙來的,和霍光一個銅板的關係都沒有。
那霍去病作為冠軍侯,在軍隊中總有人脈吧?
不好意思,霍去病去世的那一年,距離現在已經整整四十六年了。
當年霍去病的部下們,早就死光了。
衛青呢?
衛青倒是活得比霍去病久不少,人脈也更廣。
然而經過巫蠱之禍,衛家被劉徹直接連根拔起,徹底完了。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尷尬的現象。
霍光明明和劉徹時代最負盛名的兩大絕世名將關係都極為親密,但他卻連一點軍隊中的人脈都沒有!
趙德芳聽到這裡,倒是聽出了一些門道。
“這也是漢武帝放心地讓霍光當劉弗陵首輔大臣的原因之一吧。”
趙匡胤嗯了一聲,淡然道:
“你說得對。在劉徹想來,隻要霍光掌握不了軍隊,他就當不了權臣。”
“嘿,他又怎麼能想到,事情的變化可不在他的算計中!”
霍光一方麵利用和平時期,削減了軍隊對國政的影響力。
另一方麵,借助除掉上官桀的機會,安排各種霍家人掌控了軍權。
同時,霍光在和平時期依舊大力支持軍隊武備,也讓軍隊並沒有因此對霍光反感。
三管齊下,大漢的軍隊也就掌握在了霍光這個文官大司馬的手中。
趙德芳聽完大感佩服,道:
“難怪霍光能架空這麼多漢朝皇帝,他的確是一個有手段的人。”
趙匡胤嘿嘿一笑,道:
“但這樣做畢竟也是有隱患的。”
最大的隱患就是,軍隊不會支持霍光篡位!
論到榮譽感,軍隊絕對是最高的。
大家為了大漢和匈奴拚死拚活殺了幾十年,對大漢的歸屬感那是滿滿的。
你霍光啥軍功沒有,大家為什麼要跟著你改朝換代?
霍光收買不了軍隊,自然也就沒有辦法邁出謀朝篡位的最後一步。
“軍隊,是霍光整個權力根基之中最弱的一環。”趙匡胤下了結論。
既然是最弱的一環,自然也就是最容易被人突破的一環。
戰爭對權臣霍光來說,能不打就儘量不打。
但偏偏這一仗涉及到了西域的控製權,不打還不行。
假如霍光把十五萬騎兵集中在一起,那這十五萬騎兵的主將打贏了匈奴,憑借著大勝之威帶十五萬騎兵直接殺回長安“清君側誅權臣”,霍光怎麼辦?
真正能被霍光信任的,除了霍光自己,就隻有長子霍禹。
偏偏霍光和霍禹都沒有這種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霍去病複生還差不多。
那就隻能分散。
五路出征,都是霍光的心腹,範明友乾脆就是霍光的女婿。
這樣就能確保就算其中有人出了問題,霍光也能及時調派其他軍隊平定。
這時候就要說到蘇武了。
蘇武,一個對漢武帝劉徹忠心耿耿的臣子,一個極力支持劉徹曾長孫劉病已即位的人。
換做彆人,霍光早就殺了。
偏偏蘇武還是民族英雄!
有大義在身的蘇武,霍光不能殺,隻能給蘇武一個兩千石大員中比較冷門的典屬國,閒置起來。
不給蘇武掌兵,還真不是因為擔心蘇武造反。
假設要給蘇武掌兵,蘇武手中最多也就三萬騎兵,就算造反對霍光也造不成什麼威脅。
霍光擔心的,是蘇武借助這場對匈奴的戰爭,在軍隊中收獲一大片人脈。
這些人脈,很有可能會因為蘇武對劉徹的忠心,被劉病已所利用!
本來霍光勢力最弱的就是軍隊,要是再被劉病已趁機插手到軍隊裡來,那麻煩就大了。
趙匡胤說到這裡,悠悠開口:
“所以彆人都能用,蘇武是絕對不能用的。”
“史記裡麵都記載了,李陵告訴蘇武從南邊傳來劉徹死訊的時候,蘇武哭了好幾個月,甚至都吐血了。”
“這種劉徹的大忠臣,要不是有民族英雄的大義在,霍光早讓蘇武的墳頭草三丈高了,還讓他當兩千石大員呢?”
“蘇武領兵,更是想都不用想!”
趙德芳聞言,不由惋惜。
“唉,這樣說來,蘇武也實在是太慘了。”
因為對大漢忠心耿耿,被囚禁在匈奴十幾年。
好不容易回到大漢,又因為對漢武帝劉徹的忠心,被霍光閒置了這麼多年。
一身才能抱負,毫無用武之地啊!
趙匡胤哼了一聲,道:
“蘇武也不冤,誰讓他的腦子那麼耿直,轉不過彎?”
在趙匡胤看來,氣節這種東西,蘇武肯定是不缺的。
蘇武缺的是靈活的腦子!
如果蘇武腦子足夠靈活,就能看出當年匈奴那場叛亂壓根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就不會選擇跟匈奴內部的叛徒合作,也就不會被囚禁在北海放羊那麼多年。
也不會在回歸大漢之後,因為對劉徹的忠心耿耿而被霍光閒置這麼多年。
“哪怕蘇武能裝裝樣子,表麵上迎合一下霍光,憑他的聲望,早就成為大漢真正決定國政大事的核心人物了。”
“到時候再利用這種地位,跟劉病已來個裡應外合,扳倒霍光還不是輕輕鬆鬆?”
“所以說這人啊,該靈活的死後就得靈活,抱著什麼氣節一輩子,就隻能是蘇武這種下場了。”
趙德芳聞言默然。
好好的華夏民族英雄,怎麼就被父皇說成一個官場上的愣頭青了?
趙匡胤看出了趙德芳的疑惑,不由笑了起來。
“這也是許多所謂清官的毛病。”
“他們啊,氣節是有,操守更是無可置疑,但為啥皇帝不喜歡用?”
“就是因為死板、教條、不靈活!”
“這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是需要遊走在灰色地帶,不斷地做交易、妥協才能辦成的。”
“抱著什麼氣節和操守不放,腦子裡非黑即白,狗屁的事情都辦不成!”
“這些清官吧,氣節操守是有了,但他們做成了什麼事,推動了什麼改革,讓國家發生了什麼好的變化?”
“什麼都沒有!”
“沒能力的清官,在朕看來,狗屁都不是。”
“皇帝需要的永遠是能吏,隻有老百姓才喜歡清官,懂嗎?”
“你在史書上看到的那些個清官啊,都是這麼回事。沒能力隻有操守,彆說是一輩子沒皇帝用了,就算是投胎十輩子也不會有皇帝用他的。”
趙德芳這下子是真的憋不住了,道:
“父皇,按照您這樣的說法,清官豈不是國家的禍害了?”
趙匡胤搖頭笑道:
“你看,你也陷入了非黑即白的誤區了不是?”
“朕剛剛已經說了,清官是老百姓最喜歡的,也是最願意追隨的。提拔清官,對皇帝的名聲來說是非常好的加成。”
“國家有清官在朝堂上,老百姓就會覺得國家還有希望,縱然這個國家爛透了,老百姓也會覺得這些清官還能救國家一命。”
“而且說真的,皇帝當然也願意全天下的官員都清廉啊,又清廉又能辦事的臣子哪個皇帝不喜歡?”
“樹幾個清官在朝堂上作為榜樣,說不定真的就能培養出更多有能力的清官了呢?”
“總之嘛,清官是可以用的,但必須要謹慎使用。能力不夠的清官,就把他供起來行了。”
“要說真正厲害的,嗬嗬,還得是張居正、霍光這些啊。”
“娘的,朕若是有張居正或者霍光中的一個,就算沒有金幕,朕也早就踏平遼國了!”
趙德芳呃了一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