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至死不降馬士英,仁人誌士王之仁,最後一位更是重量級!(2 / 2)

看著眼前的慘狀,王之仁心中悲痛欲絕,伏在甲板上大哭。

“上天,何以如此薄待於我!”

片刻後,王之仁擦了擦眼淚,緩緩起身。

“各位,事已不可成,你們各自散去,留兩艘船給我和我一家老小便是。”

等其餘船隻散去之後,王之仁身邊隻剩下九十三名家人。

他表情平靜地開口道:

“大家都在這艘船上等候片刻,老夫先去去那邊。”

家屬們都頗為疑惑,但也不敢反對。

王之仁孤身一人到了另外一艘船隻上,表情突然變得扭曲。

他深吸一口氣,掏出火折子引燃了一根引線,隨後揮刀砍斷了連接兩條船的繩索。

兩條船旋即分開。

另外一艘船上的王家家屬大感疑惑,紛紛叫了起來。

“老爺,你怎麼了?”

“爹,你要去哪?”

王之仁看著不斷燃燒到對麵去的引線,閉上了眼睛。

轟!

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在王之仁麵前爆發。

無數木屑橫飛,載著王之仁九十三名家人的大船漸漸沉入海底。

王之仁跪在地上,大哭失聲。

“是我對不住你們,但我也不願你們被建奴所俘虜,當建奴的狗,被建奴折辱啊!”

王之仁站了起來,從懷中取出了監國魯王朱以海授予的官印,長歎一聲。

“要你還有何用?”

他伸手一拋,將官印遠遠地扔了出去,沒入海中。

隨後,王之仁來到了船舵旁。

他駕駛著最後的這艘船隻,一路劈波斬浪,朝著南京而去。

海風烈烈吹拂在王之仁已經發白的鬢角上,這位經曆戰敗和背叛,又剛剛親手將九十三名家人葬身海中的魯監國朝廷大將軍是何心情?

恐怕隻有王之仁自己才知道了。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這艘船直達吳淞江口,對準清軍碼頭,轟然撞了上去。

轟隆一聲巨響,船隻撞爛了另外一艘清軍戰船,隨後在沙灘上擱淺。

駐守此地的清軍嚇了一大跳,立刻上來圍住船隻。

王之仁出現在了船舷上,麵無表情地開口。

“老夫乃是大明監國魯王赦封的興國公王之仁,送老夫去南京見洪承疇!”

鏡頭一轉,王之仁昂首挺胸,走進滿清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的官署之中。

洪承疇早已經得知消息,在堂外等候,並親自將王之仁迎入大堂。

“興國公迷途知返,將來你我在大清同殿為臣……”

洪承疇的話還沒說完,王之仁就冷冷地打斷了。

“誰說本國公是來投降建奴的?”

“啊?”洪承疇愣住了,“興國公你……”

王之仁淡淡道:

“老夫乃前朝大帥,國亡當死。”

“但恐葬身鯨腹,身死不明,後世青史無所征信,故來投見,欲死於明處耳!”

洪承疇:“……”

這一刻,洪承疇心中應該是很想說一句“你特麼在逗我”之類的話。

洪承疇呼出一口氣,勸說道:

“王大人,你這又是何必?”

“你死則已,但你的家人難道就不考慮一下嗎?”

“他們會因為你的死承受多少苦難,王家可能從此一蹶不振,甚至……”

王之仁又一次打斷了洪承疇的話,淡淡道:

“老夫滿門上下九十三人,全部被老夫親手炸死在海上了,就是為了防止你口中的後果。”

洪承疇瞪大了眼睛:“?????”

這一刻,招攬了不知道多少明朝、大順降臣,見多識廣的洪承疇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了。

王之仁看向洪承疇,突然破口大罵。

“洪承疇,爾受先帝崇禎陛下厚恩,卻反麵事仇。”

“先帝贈爾官,立廟祠爾、祭爾,萌爾之子。”

“爾卻背義忘恩,操戈入室,平夷我華夏陵寢,焚毀我大明宗廟。”

“爾通天之罪,過李陵、衛律遠矣!”

“爾這奸佞叛徒,將來必然遺臭萬年,竟還有臉勸老夫和你一般無恥事敵?”

“真真是恬不知恥,癡心妄想!”

洪承疇被王之仁這一番大罵氣得滿臉通紅,心中的瘡疤被揭得乾乾淨淨,更是無地自容。

驚怒之下,洪承疇大叫道:

“來人啊,把這不知好歹的老東西拖出去斬了,斬了!”

王之仁被拖走,但臉上毫無懼色,反而放聲大笑。

“漢奸洪承疇,爾世世代代永遠是漢奸,永遠!!!”

……

看到這裡,曆朝皇帝也不由感慨。

【漢武帝劉徹:這個王之仁,打仗雖然挺菜的,但骨氣還是有的。】

【明太祖朱元璋:……你就不能說句好聽的嗎?】

【漢武帝劉徹:朕難道不是已經在誇獎了嗎,說的都是事實啊。】

【明太祖朱元璋:……】

【唐太宗李世民:朕也很欽佩王之仁這樣的民族忠義之士。但麵對外敵,單單有氣節是真不夠,還得有能力才行啊。】

【宋太祖趙匡胤:嗯,真的有點太可惜了,唉。】

曆朝曆代皇帝惋惜之餘,心中也不免陷入思考。

民族危難之際,仁人誌士前赴後繼,確實是華夏民族得以存續的一大原因。

但真正想要讓整個民族改天換地,仁人誌士們的湧現還不夠。

必須要有一位偉大的、能逆天而行的領袖,才能帶著華夏民族從絕境之中走出來,重獲新生!

南明,就是這樣的絕境。

會有這樣的領袖出現嗎?

……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清軍攻克紹興府治會稽縣城後,旋即分兵占領浙東各地州縣。】

【大學士張國維、督師兼領兵部尚書餘煌、禮部尚書陳函輝、大理寺少卿陳潛夫等魯監國朝廷的高官不願投降滿清,紛紛自殺。】

【但除去他們之外,依舊還有一位魯監國朝廷的高官堅守抗戰到最後一刻。】

金幕中,出現了一個官員的身影。

他頗為肥胖,臉頰肉嘟嘟的,眼睛小小的,身上的官袍一眼看出來都是特大號的。

看到這裡,大明世界之中,朱棣忍不住嘀咕了一句。

“這家夥怎麼看也不像什麼仁人誌士,反而像是一個大貪官啊。”

朱元璋正待開口,就聽到金幕之中傳出的聲音。

【這個人,就是號稱“魯監國政權第一貪官”的督師、大學士朱大典。】

朱元璋:“……”

朱棣:“……”

朱高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