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漳州之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場耗費了巨大精力、資源的戰役。】
【在收複了大部分州縣後,清軍主將金勵決定暫時進行休整,這也給了鄭成功調整的機會。】
畫麵中,鄭成功乘船回到了廈門島上,召集眾將商議下一步的方針。
“海澄是不能放棄的,隻要我們手裡還有海澄,那漳州的建奴就沒有辦法出海。”
“扼守海澄,整個閩南清軍的出海路線全部都被堵死,中左所(廈門)和金門的安全就有保障!”
鄭成功並未因之前漳州的失敗而失去鬥誌,雙目中依舊燃燒著旺盛的鬥誌。
這也是許多成大事之人的共同特點,他們永遠都不會被失敗所擊垮,總是能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後迅速站起來。
定西侯張名振沉吟片刻,提出了一個建議。
“國姓爺,現在金勵麾下集中浙江、江蘇、福建三省幾乎所有能調動的清軍,浙江的兵力必然空虛。”
“還請國姓爺允許我和張煌言大人一起領兵渡海北上,相機收複舟山,或者直接進取杭州、吳淞!”
鄭成功沉吟片刻,緩緩點頭。
“可以。我會給你們調撥足夠的物資。”
張名振、張煌言屬於舟山群島魯王朱以海監國政權的核心人物。
這些天來,他們跟隨著鄭成功也奮力作戰,但鄭成功明白收服他們是很難的。
施琅的事情讓鄭成功也吸取了教訓,並不像之前那麼自信,或者說是執拗。
有個盟友在外呼應,總比盟友變成敵人好!
頓了頓,鄭成功又道:
“不過眼下建奴即將進攻海澄縣,本王希望兩位能在海澄縣戰鬥結束之後再北行,如何?”
眼下清軍馬上就要大舉進攻,張名振和張煌言也明白此時離開會被許多人視為膽怯逃離,對今後跟鄭家的合作造成不利影響,便點頭答應下來。
“好,等海澄縣戰事結束,我等再北上便是。”
乘船可比從陸地要快多了,就算戰鬥結束了,張名振、張煌言依舊能比北上的清軍更快抵達浙江、舟山一帶。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四月,在休整了足足半年時間後,金勵終於重新召集兵馬,朝著海澄縣城逼近。】
【而鄭成功也利用這半年時間儘可能地進行了各項防備工作,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畫麵中,七萬餘清軍緩緩而來,聲勢浩大。
海澄縣城之外,更是挖出了整整三道寬闊壕溝,還有無數木寨林立其中,構成了三道非常完整的防線。
看著雙方的決戰一觸即發,曆朝皇帝也紛紛開始了討論。
【宋太祖趙匡胤:朕覺得鄭成功守衛海澄縣是一個很不明智的想法,多半是要被清軍包餃子了。】
【漢武帝劉徹:難道又要逃回廈門、金門島上苟延殘喘?朕倒是覺得鄭成功這個辦法是對的。】
【光武帝劉秀:武帝說得對,逃避不可能解決問題,勝利就是要一場一場的拚出來。漳州之戰鄭成功主力還在,還是有機會的。】
劉秀的起家征程中,比漳州之戰更慘、更刻骨銘心的失敗都有發生,但他又何嘗認輸過?
能被命運擊倒的,永遠隻是弱者。
強者,隻會在一次次的失敗後依舊站起來,依舊奮力向前!
【唐太宗李世民:客觀來說,這一次是在海岸附近作戰,鄭家水師實力遠勝於清軍,或許能發揮出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好說,鄭軍的防線布置的離海岸線很遠,戰船上的大炮打不到,除非清軍衝進城裡巷戰。】
【宋太祖趙匡胤:巷戰的時候兩軍將士絞殺在一起,你怎麼開炮?朕反正是不看好鄭成功的。】
【魏武帝曹操:朕也覺得海戰不能解決問題,終究還是得陸地軍隊實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