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由於南明長期占據貴州,各種消息渠道還是比較暢通的。
李定國剛剛打算大舉出兵貴陽,各種情報就已經送到。
“什麼,貴州境內的清軍已經超過二十萬。”
“還有多尼率領的兩萬遼東最精銳八旗?”
“連索倫人也來了?”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李定國臉色變得無比凝重。
在場的諸多將軍、幕僚們同樣也是麵麵相覷。
一名幕僚聲音極為低沉地開口道:
“二十萬韃子集中在貴州,咱們之前設想的各個擊破戰術根本就無法使用了。”
按照李定國事先的構想,可以直取貴陽,和清軍主力決戰。
隨後,再分兵擊破清軍其餘部隊。
但眼下,清軍主力的強盛已經遠超李定國方麵的預估。
尼堪當年手中的力量,連如今多尼的一半都不到!
這要是撲上去正麵作戰,明軍壓根就沒有一點點勝算。
不僅如此,清軍還針對漢人綠營兵戰鬥力孱弱,一觸即潰的弱點做了布置。
絕大部分的漢人綠營兵都集中在貴州東部地區,距離戰場是最遠的。
貴州中部的貴陽一帶,全部都是滿人八旗兵主力。
換言之,李定國必須要擊潰滿洲八旗主力,才能碰上更弱的漢人綠營兵。
這就讓李定國之前屢試不爽,先擊潰綠營,再利用潰敗的綠營兵去衝擊八旗陣型的戰術徹底落空。
李定國的眉頭皺得緊緊的。
形勢之嚴峻,完全出乎了他之前的意料之外。
在出兵之時,李定國還是很有信心,覺得就算不能收複天下,奪回一個貴州問題不大。
可現在……
李定國歎了一口氣,心中不由生出了幾分懊惱。
“文秀說的是對的……”
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李定國按捺住心中的無數情緒,緩緩道:
“眼下再想要繼續進攻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們隻能憑借險要地形組織防禦,在防禦中尋找機會。”
隨後,他分彆給麾下眾將下達了任務。
馮雙禮部扼守關嶺,祁三升部退防雞公背,相互呼應,負責阻擊清軍統帥多尼率領的主力。
李承爵部駐防涼水井,張先壁部駐防黃草壩,阻擊趙布泰部清軍。
白文選駐守畢節境內的七星關,阻擊吳三桂部清軍。
竇名望部增援位於最前線安莊衛的劉鎮國部。
命招攬的當地土司羅大順騷擾清軍後方。
李定國率領剩餘大約一萬左右的兵馬作為預備隊駐紮在雙河口,待機而動。
雖然形勢相當困難,但李定國也並沒有完全失去信心。
安排完畢之後,他對著麵前的諸多部將開口道:
“建奴兵力眾多,補給必然困難。”
“隻要堅持三到五個月的時間,缺乏補給的建奴必然撤退。”
“屆時,就是我等發起反擊收複貴州的最佳時機了。”
“各位,好好的堅持住,等待勝利到來。”
“為了大明!”
眾人聞言,齊聲高呼。
“為了大明!”
【十一月,清軍主帥多尼領兵抵達安莊衛,和劉鎮國部交戰。】
【這也是從二月份清軍發動進攻以來,雙方之間第一次超過上萬兵馬參戰的戰鬥。】
無論是明軍還是清軍,對於這一場戰鬥都異常重視。
駐守於此的劉鎮國是南明政權的一員驍將,當年也曾經跟隨過李定國一起參與過擊殺尼堪的那場大戰。
在竇名望部抵達後,劉鎮國麾下的兵馬達到了七千人。
他信心滿滿。
“等炮擊過後,派一支部隊出去,試試這支所謂建奴主力的含金量!”
清軍已經開始了火炮轟炸。
密集的炮彈不斷落入安莊衛明軍陣地之中,激起一陣陣的煙塵。
足足半個時辰的炮擊過後,清軍先鋒開始逼近。
限於安莊衛一帶的地形,清軍隻能派出步兵進行衝陣。
明軍則以火銃、弓弩等,對清軍步兵先鋒進行了非常熱烈的“招呼”。
清軍舉著巨大的“挨牌”擋在身前。
這是一種木製盾牌,一般由白楊木製成,長六尺寬兩尺,能非常有效地阻擋子彈、弓弩的射擊。
很快,清軍的挨牌上就密密麻麻地遍布彈孔,插上了一支支箭矢,看起來猶如一麵麵正在移動的靶子。
等清軍先鋒軍抵近到大約五十步左右,劉鎮國目光一閃,沉聲道:
“擂鼓!”
鼓聲猛然響起。
明軍陣地中,上千名士兵瞬間躍出,朝著清軍殺了過去。
不到一分鐘時間,雙方就激烈地廝殺在了一起。
刀光劍影,血肉橫飛。
到處都是慘叫聲,不斷有士兵倒在戰場上。
幾分鐘後,劉鎮國瞪大了眼睛。
“這些韃子,還真有兩下子!”
劉鎮國精心挑選,派出的這一千精銳,竟然在短短時間裡就被清軍給擊潰了!
清軍先鋒沒有任何停步,直接衝進明軍陣地中。
明軍的傷亡開始急速上升。
這些來自北方的清軍,身材比主要以南方人為主的明軍要更加高大,力量也要更加渾厚。
在這種近身格殺中,力量往往是決定成敗的第一要素!
不到半個時辰,明軍在安莊衛外圍的所有防線幾乎都被突破,僅僅隻剩下城北的最後一道陣地。
劉鎮國看著清軍勢如破竹,心中頓時焦急。
“不行,不能讓這些韃子繼續逞凶,必須要想辦法打斷他們!”
若是按照清軍現在這種戰法打下去,明軍的安莊衛防線甚至可能連三天時間都撐不過!
劉鎮國一咬牙,對著身旁前來支援的竇名望道:
“老竇,你負責在這裡指揮,我自領親兵上去衝殺一波,一定要把韃子的勢頭打下去!”
竇名望吃了一驚,道:
“將軍,這太危險了。”
“管不了那麼多了!”劉鎮國丟下這句話,帶著身邊的五百多親衛直接衝了出去。
片刻後,劉鎮國殺入了最前線。
他揮舞著手中大刀,瘋狂劈砍。
一名又一名的清軍士兵死在了劉鎮國刀下。
劉鎮國的勇武吸引了附近其他清軍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