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諸多君臣都感覺惋惜。
就連大清世界也不例外。
弘曆摸著鼻子,腦海中突然蹦出一個問題。
若是在曆史上的乾隆時代,領兵出征緬甸的是李定國。
那恐怕隻需要一次戰爭,就足以徹底滅亡緬甸了吧?
可惜。
實在是太可惜了!
胤禛也發出了感慨。
“兒臣越發覺得皇阿瑪推動滿漢融合的英明所在了。”
“漢人之中如此多的優良將帥,哪怕隻出現一個李定國,也足以讓大清受用!”
誠然,李定國是大清的敵人。
但想象一下,如果將來在大清麵臨危機之時,有李定國這樣的大清臣子站出來奮戰到最後一刻。
這難道不是每一個大清皇帝最想要看到的情形嗎?
忠誠、善戰的臣子,又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呢?
康熙嗯了一聲,表情嚴肅地開口。
“從今往後,大清所有朝廷旨意、文書,一律不許用‘滿人’、‘漢人’這般詞彙加以區彆。”
“各項政策,更不許對滿、漢兩族加以區分歧視。”
“所有來往文書,一律稱呼大清子民為——”
老皇帝在這裡停頓了一下,思考幾秒才開口道:
“中國人。”
胤禛和弘曆齊聲應是。
金幕中,視頻還在播放著最後的一段。
鄭成功跪坐在靈堂之前,披麻戴孝,臉上是掩飾不住的哀傷。
幾個月前,從北京傳出消息。
執政十八年的順治皇帝福臨,駕崩於北京城。
他的三兒子,年僅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位,年號——康熙。
康熙即位之後,由鼇拜、索尼、蘇克薩哈等幾名大臣輔政。
此時,李定國在邊境躲藏,朱由榔已經在緬甸一年。
大明唯一一支還保存著強大實力,十萬兵馬的勢力,隻有鄭成功。
理所當然地,滿清朝廷將鄭成功視為頭號大敵。
鄭家叛徒黃梧為獻媚清廷,送上了“平賊五策”,得到了當權者鼇拜等人的采用。
其內容包括長達二十年的遷界令。
所謂的遷界令,就是整個大清北起山東,南到廣東的所有沿海地區,在海岸邊二十裡內不允許任何人居住、活動。
所有距離海岸二十裡內的村莊、城鎮全部廢棄拆毀,居民強製遷徙。
這是為了斷絕鄭成功和大陸方麵的經貿來往,讓鄭成功失去財源。
為徹底實現這一點,清廷下令毀掉所有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
當然,這並不是鄭成功披麻戴孝的理由。
作為大明臣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給順治皇帝披麻戴孝。
靈堂紀念的對象,是鄭成功的親爹鄭芝龍。
在發布禁海令的同時,滿清朝廷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那就是把囚禁多年的鄭芝龍給處死。
還把鄭家在老家的祖墳挖掉,將鄭家曆代祖先挫骨揚灰。
鄭家在老家的祠堂、老宅等等,全部摧毀。
一切行動,隻為表明一件事情。
雙方之間再無任何和談可能。
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讓鄭成功在悲痛之餘,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在給鄭芝龍服喪完畢之後,鄭成功認真地進行了通盤考慮,做出決定。
“是時候將主力遷移到島上來了。”
在鄭成功看來,台島無論是在麵積、耕地、資源各方麵,都遠勝於廈門、金門、南澳等幾個區區小島。
同時,清廷政策的變化,也讓廈門、金門等沿海島嶼被清軍進攻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主力退到台島,留少部分兵馬在沿海島嶼駐守,顯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良策。
鄭成功計劃完畢,便派人去廈門、金門等地傳令。
【從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說,鄭成功的計劃是毫無問題的。】
【但鄭成功卻低估了人心。】
像鄭家這種散布在各個遙遠島嶼上的勢力,各地的守將天然就是島上的土皇帝,有很強的離心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