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家可能少賺,但資本家永遠不虧。
企鵝小馬哥那張火爆了全網的表情包正是詮釋了這一點。
現在的蕭楚生就是這樣子,有人覺得店老板賠錢了,賣一杯虧一杯的錢。
可實際上呢?
依然暴利!
得到了蕭楚生許可的店員小姐姐,立刻就著手於調製楊枝甘露的進程。
原本在滬上阿姨版本的楊枝甘露中會用的椰漿,在杉杉的茶裡隻剩下非常少的一點。
而芒果,也是去砍到隻剩下一點,剩下的被換成了芒果濃縮果漿。
西柚更是直接換成了西柚果汁配少量西柚果粒,以及少量椰果粒。
再加少量芋圓。
這就是低配版的楊枝甘露!
但是吧,千萬不要小看了這東西。
口味上並不會比前世十多年後那幾家賣得如日中天品牌的差,道理也很簡單。
這就是時代的優勢……
再者說了,果汁這東西,隻要品質差不多的NFc非濃縮還原級彆,味道上不會比新鮮水果差距大很多。
甚至,因為其口味穩定,還更容易控製出品。
至於成本,這東西其實成本已經能做到很低,隻不過國內市場對於各種添加劑的感知還不夠明顯。
拿NFc果汁的價格舉例,國內很長時間裡其一升的平均價格都在二十元以上。
紅利幾乎都被農夫山泉給吃完。
但蕭楚生采購的進口品牌,大批量的情況下,成本被壓縮到十元以內一升。
當然,不同類型的水果均價有所浮動,但不會差距太多。
隻能說……有些品牌太黑!
比如彙源的濃縮還原果汁以十五元一升的價格一直賣到了2017年以後。
當然,這跟設備的換代成本,製作工藝都密不可分。
濃縮還原可以理解為,將水果加熱,熬製成濃縮的果漿,方便運輸和保存。
再加水稀釋成到用戶手裡的果汁,營養成分流失了大部分,且水果本身的風味也因為加熱被破壞掉。
這就是為什麼濃縮還原果汁喝起來很“寡淡”的原因。
至於非濃縮還原,則是有兩種路線。
一種是高成本的冷榨工藝,通過低溫和紫外線進行殺菌,在低溫的車間中進行直接灌裝,風味保留最完美且幾乎沒有營養流失。
這種工藝用在葡萄這類容易變質的水果上比較多。
而另一種是巴氏殺菌,這種也是類似於加熱,但隻是加熱到五十到六十攝氏度,風味有一定流失,但不明顯,而營養流失則是接近沒有。
但不適合那些略微加熱就會使口感變化的水果。
這些東西前世蕭楚生了解過,也參觀過國內外幾家大型的飲料公司,還專門寫過一篇論文和報導。
這輩子他的商業布局下,完全可以自己來做這個,成本還可以再壓縮。
流浪在外的小錢錢回收計劃。
這就是將產業鋪開的好處,一條產線隻要利用率足夠多,那就能將其成本無限製平攤。
這就類似於半導體行業,買的人越多,成本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