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日開始,你們就入東宮輯事廠。”
在大都督府的院落內,高殷站在胡床上,對著一百多名死刑犯大聲宣布。
犯人們的目光透露著清澈的愚蠢。
“李鶴,周逸。”
從高殷的親信侍者中,走出兩名侍宦。
“李鶴擔任廠主,周逸擔任廠督,負責檢校局。”
輯事廠負責察聽和偵緝宮中亂紀之事,檢校局的職責是檢查輯事廠的情報,二人領命。
“在大都督府內設置文林館,姚雙。”
高殷身邊資曆和信賴排第二的姚雙出列,被高殷任命為審督。
跟隨最久的黃喜則擔任印書局的總製。
文林館的總負責人當為總製館事,掌知館事次之,這兩個官職都應當由文人擔任,審督館事則是由宦官擔任、負責傳達高殷意見的三號人物。
黃喜總製印書局,選材內容部分移交給文林館,因為打的旗號是供皇家閱覽,又會提供薪酬和食宿,上下都足以招攬不少文士;
輯事廠再聯合印書局出台治安管理條例,通過講座的形式規訓宮人,繼而通過總結經驗、治理風俗的口號控製輿論,將權力範圍延伸到京都乃至全國。
如此一來,隻要放寬政策、鼓勵齊人思考,齊國民間的思潮就會澎湃,迸發出無數的創意和新思想,在精神上徹底擊潰鮮卑人的遊牧習性。
這些思想又會因為實踐而產生經濟效益,讓印書局、文林館這些在其中擔任重要鏈條的部門賺得缽滿盆滿,在經濟上操控鮮卑人。
總有一天,定會讓鮮卑勳貴斥巨資買一麵牆的漢書來裝點門麵,若是有人不這麼做,他就是被同僚和士人所鄙夷的俗士。
知識的流動將掌握在高殷的手中,文林館成為齊國文學的官方平台,日後興辦邸報、製訂教材,都將從文林館的館臣開始,不僅是齊國宰相孵化基地,還將是發展科舉製、編撰《齊律》的核心官署。
所有能輔助文林館擴散影響力的印書局、輯事廠等部門,就能隱藏在其下,隨著文林館水漲船高,成為幕後那隻無形的大手。
高洋因為權力的本能,有提防的心理,但他沒有後世的經驗和開闊視野,根本不能預見高殷的計劃和目的。
像原本的錦衣衛和東廠那樣做些秘密警察和特務政治的事?這當然是有必要的,畢竟大齊是封建帝國,不能太自由。
但即便被高洋否了,隻要他不否書局的事情,那遲早還會往這個方向發展,無非是慢些。
等高洋一死,高殷便登基即位,最後的壓製變成了最大的倚仗。
就算未來會創造出一個怪物部門,那也和高殷無關了,他還能管之後的事情嗎?未來的皇帝是吃乾飯的?隔壁的北周做得井井有條,還滅了北齊,但還不是一個不慎就被楊堅篡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