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算是看明白了,都是天人感應的一部分,聽到君權神授,老天說他當皇帝合理的時候,劉徹這家夥舉雙手歡迎;聽到老天對他的作為不滿,降下災禍的時候,劉徹也是真的翻臉不認人啊。
陸鳴暗道這董仲舒賊心不死,弄不了老子就打算從他兒子下手,看劉據是個仁厚的孩子,把主意打到這裡來了。
“董公怎麼知道儒家就是一把合格的劍鞘呢,要知道,劍鞘也能傷人啊。雖然我也很尊崇孔聖人,可惜聖人他老人家沒當過皇帝啊”
聽到這話,董仲舒猛然發覺,陸鳴對於儒家的態度並不像表麵上那麼好,甚至隱隱有些偏見。
他不動聲色地撫著胡須,“富民侯有何高見?”
“高見倒是談不上,隻是覺得那些道理說給彆人聽聽還行,用來教導太子的話,怕是不堪大用啊!”
董仲舒聞言臉色一變,想不到陸鳴會突然給出這麼一個評價,他整理儒家學說就是為了治國所用,現在要是連太子都不去學習,儒家的抱負又該如何實現。
看在陸鳴幫過自己忙的份上,他強壓憤怒,追問道:“若是不堪大用,陛下為何會罷黜百家,又為何會讓我儒家弟子來教授太子。”
劉據看著兩人有些不知所措,怎麼一見麵就吵上了呢?
陸鳴不緊不慢道:“儒家的那些道理是讓太子學會之後對彆人講的,不是用來約束太子自己的。”
董仲舒似乎預見到了什麼,聲音略帶顫抖,“那我大漢的皇帝和太子又該學些什麼?”
“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輕飄飄的一句話卻好似有千鈞之重,壓的董仲舒有些喘不過氣來。
董仲舒並不迂腐,不是那種隻會紙上談兵的腐儒,在膠西國擔任國相時,他就以善於處理政務聞名,正因為如此,他更加覺得這句話無法辯駁。
實際上,就連他自己都認為陸鳴說的才是現實,皇帝就是這樣的。可他就是想用儒家學說來改造皇帝,限製皇權,否則當初也不會借著高祖陵廟著火的時機勸諫劉徹。
他很務實,願意為了提高儒學的地位迎合君王的意誌;可他同樣充滿著理想,在迎合君王的同時也想把天下改造成儒家所追求的樣子。
他的務實更多的是為了理想的妥協。
“唉…”
董仲舒長歎一聲,“沒想到富民侯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我也是最近這些年才明白這個道理,真是虛度多年光陰。”
劉據聽到後,一臉崇拜地看向陸鳴。
對於董仲舒的大名,他早就多次從父皇和母後口中聽說過,說他是儒家當今第一人,學問最為精深。
沒想到這樣一位大儒竟然承認自己不如他的老師,那老師豈不是比第一人還厲害的第一人。
看著那雙亮晶晶的眼睛,陸鳴就知道小太子在想些什麼。
千萬不要誤會,這可是你孫子的話呀,是你孫子為了教訓你的曾孫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