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鄭昆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他的家人就越疑惑。當年,鄭昆是怎麼拿下和記的股份,又怎麼能拿下置地與九龍倉的呢?
要知道,這三家公司分彆隸屬於香江四大洋行中的兩家,分彆為和黃和怡和。不論哪一家,都不是當時的鄭昆可以招惹的,也是他不可能撼動的。
有一次,鄭昆喝了點酒,在酒意的驅使下,他向家人講述了當年的事情。不過,有些事情是不能說的,裡麵涉及了他的一些秘密。雖然說的不是很清楚,但大家還是了解了事情的經過。
比如,關於持股多少的問題,鄭昆並沒有告訴家人具體的數字。
當年,怡和肯定是要跑路的,不準備在香江發展了。怡和當時是非上市公司,等到八十年代,怡和成立怡和策略,怡和策略上市,並持有其上市公司的股票,怡和控製怡和策略,而怡和策略又控製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間又相互間控股,形成鐵索連江之勢,可以說怡和非常的得意。
怡和持有5%的九龍倉,持有3%的置地,這說明了什麼?肯定是知道當時高點,準備跑路啊!
那時正好還是“七三股災的時候,想想,從1973年3月1700多點,跌到150點,那是多麼慘。
鄭昆可不會在150點那時候動手,肯定是在150點之前,做波段。
想想和記從44港元,跌到1港元的時候,是不是得有人拋才能夠跌到1港元?
鄭昆既然知道了,自然是先做空,然後再做多,積累原始資本?
香江的四大洋行各有特點,怡和體量巨大,能量巨大,不過受到傷,在1949年之前,在大陸的資產被收走了,當時上千萬英鎊的資產,可是比現在的幾百億資產還要多的;因此對大陸產生了陰影,隨時準備跑路。
太古洋行,控股家族持有的股份,達到了50%以上,非常的穩健,也沒有人收購,還是快樂水在亞洲的總代之一,也是灌裝公司之一;未來,大陸出現的快樂水,有三分之一是太古洋行灌裝,剩下的是中糧。
和記,祁德尊做大做強,但沒有大量的現金流支持,最後資金鏈斷裂,股災一來,泡沫破裂,一時間和記帝國險些崩潰。
會德豐,第一大股東張氏家族不出麵經營,第二大股東馬登家族已經無心經營,早期就想把會德豐賣給怡和,後來被其他英姿與華資聯合阻止。
但是,這些事情,如果不從後世逆推,從上帝視角看全局,是沒有人知道其中細節,這些細節,決定了成敗。
當然,沒有錢也是白搭。
至於鄭昆怎麼知道這些,他隻是輕描淡寫的說道:“當年我結實了一些朋友,你們知道,我是從報社起家的,自然知道一些比較多的事情。”
如果他說自己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那……怕是沒有人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