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那邊的八卦,也傳到了鄭昆耳裡,就算他不問,自然有人會向他彙報,他對海外的信息組織,就是通訊社。
通訊社隻能得到一些表層的東西,信息中心會對這些表層的信息進行分析,是否對經濟或者社會產生的影響,然後早做決定。
他自然明白,這些消息必須經過篩選和分析,才能真正為他所用。他決定親自參與信息中心的工作,與專業人員一起研究這些信息背後的潛在影響。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新聞或者現象,實際上可能暗示著某個行業的趨勢變化,或是某個人物的影響力正在上升。
通過深入挖掘這些信息,就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同時,他也利用這些情報,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為自己的事業發展贏得更多優勢。
將一些信息,與前世的記憶進行對照,鄭昆就發現,股市的多方正在積蓄力量。
也可能調整期已經完成,也可能談判到了尾生,總之,利空出儘,就是利好;而且,香江經濟向好的底層邏輯產生了。
“繼續加倉。”
鄭昆留下一句話這後,就離開了,他從去年開始就進行了加倉,今年仍然要加倉,一直加到1986年,1987年,那就隻能平倉閃人了,然後再反手,做多,可以一直持有十年。
回到和黃中心(原來的怡和中心),他坐在自己頂層的辦公室裡,仰靠在大班椅上,然後想著自己事情。
想到香江股市未來的走勢,雖然股市已經改變,但這沒有關係啊,改變就改變,自己可以發揮鈔能力,讓股市按照正常,既然今年漲,那就讓其波動上漲。
另一個事情,就是讓自己的企業上市撈錢,進入到八十年代,香江開始進入金融與房地產時代,而實業因為港府的問題,讓工業用地的地皮價格猛漲,再加上大陸的開放政策,很多實業,全搬到了大陸,這樣下來,香江就空心化了,不過還好有大陸支持,其外貿生意還是不錯的。
而且,自從進入八十年代中後期,公司上市就不如之前了,管理開始嚴格,殼資源就值錢了,詹姓大佬,就是殼大王。
巔峰時期,可以說,高峰時期,其控製著十六七家上市公司,幫助過很多大陸企業借殼上市;很多人了解其操作手法,自然是非常佩服,而且,對操作方案,也是可以複製的,當時就有很多人,學著操作。
都有哪些企業來著?
鄭昆開始頭痛,他是讀過香江大佬的發家史,新時代、伊人置業、明仁企業、第一城市、威華航運、紀德置業、偉益置業、港澳發展,還有哪幾家?
他為什麼這麼了解這位殼王詹大佬?
當然是香江十大奇案之一的佳寧案,佳寧借殼美漢企業上市的背後推手,就是這位詹大佬;這件奇案,可以說,他當時就仔細了解過的,是方方麵麵那種,而這位詹大佬的公開資料,他也是看過的,非常的震驚。
既然這樣,那,是不是自己可以提前入手?而且,他也看過不少關於香江股市的傳說。
比如,到了九十年代,李超人幫助容氏,收購,然後借殼上市,打通了大陸關係,那時可謂春風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