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項內容,他們要投資大陸,在大陸投資實業,擴大優勢;準備拉攏一些人,當他們的現代買辦。
這個……鄭昆是知道的,大陸的金融,以後會慢慢開放,然後這些人進來,具體虧沒虧不知道,說是虧了,但鄭昆感覺應該沒有虧,當時有股指期貨了,他們知道會這樣,一定會在股指期貨上做手段的。
他們全是對衝基金,自然會做兩手準備。給自己的投資買個保險。也能趁機做空一波
最後一個是,他們要回馬槍,投資互聯網企業。看到這個,鄭昆眼前一亮,感覺可以套現一波了。
當年就是這樣,華爾街的投行們,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賺到了大錢;之後,互聯網概念的上市公司,就開啟了泡沫之路。
泡沫是怎麼被刺破的?
原時空中,也是這個時期,北美的互聯網行業經曆了一段高速發展的時期,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這些公司通常具有高估值和高股價,但它們的盈利能力卻相對較弱;應該是還沒有找到盈利方向,廣告的投放量也相對較少,影響力還沒有那麼大。
在互聯網泡沫期間,投資者對互聯網公司的未來前景充滿了信心,他們願意為這些公司支付高昂的股價。
時間久了,泡沫之下的東西,遲早會曝光出來,真相隨著財報浮現出來,一些互聯網公司開始出現盈利問題,它們的股價也開始下跌。
有些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存在問題,它們無法實現盈利,隻能依靠不斷的融資來維持運營。
當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時,他們開始紛紛拋售手中的互聯網公司股票,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
當然,S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也是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原因所在,聽說後來,參與這個反壟斷調查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特彆是那個法官。
鄭昆就想著,彆看你是法官,動了某些人的利益,自然要受到懲罰。
還好自己先知先覺,布置了這一切,現在就等著他們入場了,大家一起發財,快樂的收割北美的投資者。
嗯,從最高點5048.62,掉到了1114.11點,納斯損失了5萬億美元,那時的總市值,怕是在六萬億美元左右,那麼,鄭昆感覺,自己那些基金公司的股票,應該在1999年下半年應該出手,不然的話,那上萬億美元的股票,根本就賣不掉。
而且,那時候,還要承擔砸盤的罪名,得不償失。
鄭昆可是在前世看過互聯網泡沫破裂時的一些報道,北美地區互聯網企業的那種慘況。
經曆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後,許多互聯網公司的股價暴跌,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無數的創業公司倒閉,大量員工失業,整個科技行業陷入了困境。
曾經繁榮的科技園區變得冷清,辦公室空置率飆升。許多年輕人失去了工作,他們的夢想和希望也隨之破滅。一些人甚至背負著沉重的債務,生活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與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也受到了衝擊。廣告商減少了在網絡上的投放,導致許多網站的收入大幅下降。電子商務公司麵臨著銷售下滑和資金短缺的問題,一些公司不得不關門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