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恒生指數,就是由何老板帶人編撰的,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
現在上市的銀行裡,很多被鄭昆收購了股份,特彆是經濟危機的時候,在最低點,他買了許多香江本地上市公司的股份。
他買這些做什麼,當然是為了貸款安全,那些沒有入股的企業,除了貸款需要抵押物外,還會嚴格的審查。
就像去年,為了讓人們相信香江經濟會好起來,鄭昆自編自導了一場戲,他當時將那場戲的代號就是,‘導演’。
在股指期貨9月交割前,上演了一場金融保衛戰。
從去年8月14日開始,鄭昆在港府大量買入港幣資產的同時,也加入其中,一大批大陸企業帶著大量資金入市;其代表是,買入了以佳恒集團為代表的上市公司物業,不僅收購了鄭昆旗下的物業,也收購了其他企業的物業,這些物業價格,比高峰時期,可是大跌了50%以上,更有甚者,一些住宅物業,跌到了30%,當然,價格還是比1991年那時候高一些,但是更容易買了。
與這些資產相比,本島的物業,就相對的扛跌一些。隻跌去了30%;鄭昆私人花了十億港元,買下了羅素街上,最後一個非鄭係相關的物業……
這個物業,用來開設昆汀&蒂奧專店,同時,旁邊小一些的店鋪,開設寇池專店。
幾十家藍籌、紅籌上市公司從市場回購股份,與‘遊資’展開了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
恒生指數無疑是這場戰鬥的關鍵。‘遊資’的目的是打壓恒生指數,隻要低於臨界值以下,香江金融市場就等同於失守,反之則代表著香江的勝利。
從8月14日到8月28日之間,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並且互有勝負。
如果是原時空,這些都是真實的,不過在香江,這些都是演給外麵的人看的。在這場爭奪戰的最後,華爾街幾家大中型投行宣布合並,避免破產,由此可見,當時‘演’得有多麼慘烈。
一切都是按劇本來,鄭昆通過亞洲衛視,看到市民們一段時間很悲觀,過了一段時間又充滿了希望。
“如果有一個收集情緒的係統,自己是不是此時一波肥了?香江七八百萬人的情緒……嘖嘖……”鄭昆內心瞎勾巴想,不過後麵的助理與保鏢們,隻是以為,他在那裡飲酒,發呆。
這樣的情況,他們這些身邊人,見怪不怪了,老板在想事情,一般情況,沒有人打擾。
從8月14日到8月28日這個區間,無數跟著那幾家華爾街投行做空的人,那幾家投行雖然也有破產危機,但是,他們合並之後,挺了過來;跟隨者們,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鄭昆記得,那幾天,白車、差人非常的忙碌,殯儀館那段時間生意非常的好。這些全是他聽彆人說的,身為一個大老板,怎麼可能會去關心這些事情,他很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