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看的大陸報表,全是電子版的,他打開磁盤,從顯示器上,看著報表,從報表上看,到目前為止,處理的速度還是很快的,截止到2005年11月,也就是上個月,已經處理了四百多處產業,這些產業,大多是傳統工業,比如紡織、服裝製造等等一部分傳統行業,這些並不是全部處理,因為這些已經飽和了,他隻保留了一部分。
另一邊是一些廣場,這些廣場處在縣一級,這些地方的廣場雖然隻有一座,如果讓人買,肯定是吃不下的,這些全部被拆分了賣,然後慢慢從這些地方淡出。
不為彆的,未來這些地方的人口都會被大城吸走,然後慢慢走向消亡,但這也有一個過程。
現在退出,對方還有十來年的紅利期,至少能回本,現在是商鋪的旺市。
他是全大陸擁有商鋪最多的人,因為那些商鋪全是他自己建的,他在都市圈裡圈完了地,在其他房地產公司在大都市裡卷的時候,他已經在周邊的城鎮搞一些項目了,其目的就是因為這裡的土地便宜,人工便宜,都像白給的一樣,而且建立起來的商業廣場,馬上成為地標一樣的建築。
這個時期的鄉鎮還是非常的有活力的,人口還沒有去城裡打工。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有人到這些鄉鎮來趕集。非常的熱鬨,隻是到了2005年這個時候,就有許多人出去打工了,不為彆的,鄉鎮的容納就業的人越來越少了。
越來越多的人畢業之後,隻能到都市來打工,他們在鄉鎮是沒有容納他們工作的地方。
這很簡單,沒有那麼多企業。
而南方就不一樣了,他們很多人開著作坊,用著十幾個人。這個時期的南方是最好的,不過這些作坊在未來也會慢慢消失。
在他們這裡做工的人,他們發現了其中的生意運轉流程,在這裡積累了一些錢之後,就離開南方或者就在當地,自己當起了小老板,這就是卷的力量,分散了采購方,那結果就不用猜了。
鄭昆這一場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資產大甩賣,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因為這是一種正常的交易,而且,鄭昆不在危機的時候進行的,而是在經濟最好的時候進行的。
其實,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說‘不要讓鄭昆跑了’,才是真正的時候,這一次,鄭昆是真的跑一半,他隻有把這些東西甩賣了,這些錢,都存在了大發銀行大陸分行裡,並沒有花出去。
他這次甩賣,如果全部按照計劃來看的話,那他在大陸的不易變現的資產就減少了十分之一。
隻要不走資,就沒有任何問題。
當年他可是聽說,李老板常備現金是一千億港元,他為什麼要準備這麼多現金?自然是應對兩個事情,一個是應對有人收購他的企業,一個是應對可能出現的現金流斷裂。
想前世的時候,很多企業老板都是極限操作,當經濟不好的時候,也就是退潮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行了,馬上甩掉,最後攜款潛逃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
鄭昆不一樣,他也要準備一些資金,彆看甩賣這麼多資產,獲得天量現金,還不是為了2008金融海嘯準備的?
如果出現問題,他可以支援宜的資產,他賣出去的,也可以收回來。
這一進一出,完美的做一個t,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