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位麵。
楊堅是從亂世走過來的,他一手建立了大隋。
他何嘗不知道屠城不對,古往今來無數將領又何嘗不知道?
可,一來,快速補充戰略物資,獲得財富;二來,減少管理負擔,防止再次反抗,達到快速征服和威懾的目的;三來,讓士兵們發泄內心壓力,進行報複;……
與之相比,保住一城又一城的百姓實在是……得不償失。
畢竟有利可圖。
大家都這麼做,我這麼做,又有何不可?
楊堅深呼吸一口氣,但天幕上的軍隊竟然說:“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如果他們真的能做到如此,想必,更不會有亂殺、濫殺吧?
不侵擾百姓,災害中救助百姓,怎麼會有這樣的軍隊?!
唐初。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念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1]
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2]
千百年前孫子就已經道明了的道理,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
他欲奪江山,他欲做帝王,但他要做怎樣的一個帝王?
曆史喵告訴了他,未來的他會是一個好皇帝,貞觀之治,青史留名。
可薑海藍告訴他,他還能做到更好。
隻是或許終他一生都做不到,因為他畢竟是個皇帝。愛民如子這種話誰都會說,但哪個皇帝能真的把百姓視如己出?
哪個皇帝不希望百姓安安分分地待著?
所以……
李世民望向天幕,他們的“開國之君”,為什麼願意放棄做帝王?
又為何能將他們的軍隊,教導得如此?
武周。
《論語·泰伯》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天幕上不是這樣的。
武則天若有所思,他們著重誇讚、表彰普通百姓在打仗和救災中所做的事,這樣做的好處……
百姓們必然為之驕傲。
即便是沒有親自參與其中,如薑海藍這樣的百姓,也會與有榮焉。
那麼,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
得到了肯定的百姓們會有勇氣和力量,再次挺身而出。
且……
武則天眯起眼睛,“百姓也並沒有忽視官兵的救援……”
她是帝王,她精於政治,她從中窺到了一條名為“宣傳”的路。
宋朝。
為治理黃河水災,趙匡胤從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就開始下令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要求當地大量種樹。之後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黃河堤壩例修期,他下令嚴格巡察,防患於未然。
如今看到了天幕上的江城人民自發組織救災,又聽薑海藍說洪水、地震、山火官兵們都走在救災第一線,那麼想必在其他災情中,百姓為了保護家園,也……
趙匡胤
目光幽深。
天幕上的百姓能做到,我大宋的百姓,能不能做到?
……即便做不到天幕上那般,但能有個五六分,對治理黃河水患是不是更有效?
他身為天子,治理黃河是為國家經濟的發展。
但沿岸百姓,是為了生存,為了房子和農田,他們必然無法袖手旁觀。
至於如何發揮百姓們的力量……
趙匡胤叫來內侍,“去叫趙普。”
元朝。
忽必烈:“……”
他大受震撼!
震撼中又帶著濃濃的不解。
可惜他的愛臣和心腹同樣不能理解為什麼天幕上會有那樣一支軍隊,會有那樣的軍民之情,他們當著他的麵,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討論愈發激烈,最後從討論轉為吵架。
沒人能解答他的疑惑。
忽必烈:“……”
行吧。
唯一能確定的是,他與其翻著曆史書參照中原王朝的舊製度進行改良,不如直接聽一聽曆史喵介紹他們大元及後麵的明、清兩朝所推行的製度。
直接抄作業多好!
就是不知道薑海藍啥時候給他們看大元的曆史。
明朝。
朱元璋是從亂世中殺出來的,他站在元末明初回觀曆史,自然知道一旦將百姓逼迫到活不下去的時候,百姓就會揭竿而起。
雖然最終造反的百姓不過是有心人手中一把利刃。
但這把利刃能捅破前朝的天。
隻是,他沒想到,百姓們其實還能發揮相當了不起的作用,他們自發地、自願地組織起來,想方設法地為前線救災的官兵送去物資。
那條與紅色山火相對應的藍色燈線不時浮現在朱元璋眼前。
那樣一條長線,得是多少人?
幾千人,還是幾萬人?
那麼多人同心協力去做一件事,他若是天幕上那個國家的敵人,定然會為之膽寒。
可他不是。
他是他們的“前人”。
也不知道該說幸運,還是遺憾。
清朝。
愛新覺羅·玄燁心情很是複雜。
我大清是亡在這樣一支軍隊手裡嗎?
若真的從上到下都能愛護百姓,真正做到軍民一心,且從此廢掉王朝製度,那大清還真的亡得不冤。
他如果不是大清之君,他還真會投靠這樣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