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料,中國沒有亡!”
“如你所見,中國不僅沒有亡,我們還再度崛起了!”
“勝利隻屬於我們~~!!!!”
“有一天,我也會成為他們中的,快樂的一員的,繼續守護著我們的祖國!”
......
風沙,有點大。
觀眾們頃刻淚崩如泉湧。
蕭紅的一生很短暫,充滿了寒冷、苦悶與饑餓,即便在那樣一個背景下,她的文字也總是那麼的柔和、堅定也包含著希望。
躺在病床上的蕭紅,所處的香港也將要淪陷,自己的生命瀕臨消亡時,彌留之際,她還要耗心耗力的去寫,寫給她在遠方前線抗戰的弟弟:
“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在內憂外患的民國時期,那個時代背景裡人們的“人文精神”,讓人心靈震撼!
正是如此,無論多艱苦,遭受了多少痛苦磨難,勝利最後仍屬於我們的!
那個不安的時代裡,女青年尚且如此,男人又會如何?
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統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誌士炮轟兩廣總督府,遭遇清軍圍攻,死傷慘重,其中一位年僅24歲的青年林覺民,於江濱樓寫下兩封絕筆信:《稟父書》、《與妻書》,通宵達旦,一氣嗬成。
家國大義中他毅然舍小家以就大家,24歲的生命一夜成熟。自此,養育之情、琴瑟之好,無以為報,他留給父母妻兒的隻有“愧對”二字。
第三封拆開,是林覺民兩封絕筆信中,情之最切的《與妻書》,由趙力新老師朗讀。
林覺民寫給一生摯愛陳意映的絕筆信《與妻書》,在生命即將終結之前寫下對妻子最後的愛情告白,也是告彆。
這封書信,觀眾們都很熟悉了,因為,它就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文如黃鐘大呂,蕩氣回腸,情如杜鵑啼血,如泣如訴!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下,大概沒幾個人沒讀過,隻是,明明已經做好戰鬥準備,卻還是在趙老師的朗讀中被深深的觸動了,一點抵抗都沒能有。
“寫這封信的時候,我還是人世間的一個活人,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成為陰間的一個鬼魂。”
趙老師起調極輕的第一句,便讓觀眾們感受到其中的傷感情緒,瞬間潸然淚下,涕淚橫流。
讀信時,而皺起眉頭,鎖住那濃濃的憂愁,時而淡然,將心中那一縷縷深情娓娓道來,幾次轉折,也讓人感受到了琴瑟夫妻之間的伉儷情深,兒女膝下的憧憬向往,以及對舊社會的深惡痛絕。
台下和電視前的聽眾,整個身心都被朗讀者飽含情感的聲音,帶進了寫信人的時代背景,帶進寫信人的心理世界。
到了結尾處,
“從今天開始,我就再也見不到你了。”
語氣似如釋重負,卻重若萬鈞,有對妻子的愧對,有對家國的滿腔清熱情,更有取舍糾結過後的凜然正氣。
趙老師動情的朗讀,讓觀眾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見證了舍身的壯舉與人性的美好!
“嗚嗚,哭瞎了!”
“風沙很大,心靈都被洗了一遍!”
“難以言語的感動,我是個00後,甚至以前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那個時候那麼艱苦那麼難,我們的種花家還能種出蘑菇,現在開始明白了。”
“有這些人在,我大種花家怎麼可能會亡!”
“以後也不會亡,有我們在呐!”
“這是我們的課文啊,這封信看過無數次了,但這是我從來沒有的感覺,哭慘了。”
“趙老師的聲音太好聽了,嗚嗚!”
“被趙老師圈粉了!
“聽趙老師的朗讀和自己看文字,有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個節目,太棒了!””
......
事實上,解讀點評詩歌文章的文字,雜誌上,報紙上,觀眾們也常常看到,卻始終覺得缺乏那一種能直接能打動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