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0zw,最快更新南宋弱女子最新章節!
清晨,宜興南隅。
老翁一手柱柺,一手持羅,漫步在一條條巷道前,巷中是一排排房屋,這些房屋有的掛著招牌,看起來像是店鋪;有的則沒有招牌,但卻有煙筒,門前還堆著木料、石料、土料、沙料,看起來像是作坊。
每間店鋪雖然占地大小不一,卻極有規律的排列為一行,似是事先商議好了一般,每間店鋪間相隔的距離大體相等;不僅如此,如細瞧又會發現,同一行內的店鋪所賣的貨物也是一樣的,如紙筆店在一行、布衣店在令一行、製石坊在一行,木匠鋪又在一行。
如此一行行店鋪與作坊,形成了一條條巷道。
舉目細數,這裡共有26條巷道,代表了宜興26行,這裡便是宜興的行市。
此時天光乍亮,每條巷道前,都立著一名如老翁一般的持羅之人,他們或老或少,隻有老翁所站的範圍,竟有三條巷道前是空的,沒有站人。
而且最靠裡麵的一行,竟然隻有3間房屋,沒掛招牌,似是作坊。
所謂行有行規,業有業矩,在宜興想做生意就必須入行,這些持羅之人便是各行之首,名為行首,在宜興每日開市以後,他們便會像現在這樣持羅立於各行巷道前,猛敲一下,告知同行一天的生計又開始了。
這並非是儀式性的活動,而是百十年來的規矩,此刻各行首抬頭望了一眼天色,紛紛敲下手中的銅鑼,老翁亦舉拐敲下,但和其餘的行首不同,她敲完,又走到另一條巷道前敲了一下,敲罷,又走向另一行。
如此敲過三行,才作罷,這三行分彆是隻有3間作坊的肥皂團業、共有16間作坊的織錦業,及共有8間店鋪的成衣業,這老翁竟身兼三行行首,也算是一樁奇事了。
很快,各行各業的工人、老板們便開始收拾店鋪,工具,開始營業。
老翁敲罷,其身後一名青年郎君才上前小心接過他手中銅鑼,攙扶著他道:“老祖宗,我們回家去吧。”
老翁笑吟吟道:“這羅可是官家物事,你當心拿,壞了可是要進大獄的。”
青年郎君跟著笑道:“知道了,老祖宗,我們快回家吧。”
老翁卻搖了搖頭道:“你爹爹他怎麼還沒有來?”
青年郎君道:“您放心好了,爹爹他一會兒就到了,先讓我陪您回去吧。”
此時正是隆冬,天寒地凍,青年郎君怕老翁受凍,需知他這老祖宗可是有百歲高齡了。
祖孫二人正打算離去,卻遙見一輛馬車自橋頭處駛來,老翁老眼渾濁,看不清近物,卻能將遠物看的真真切切。
隻見那馬車外除了一名趕車的小廝外,還坐著一名年近花甲的老人,車廂內有兩名女子探出頭來,車外老人正指著橋下行市,像是正在與她們介紹著此地。
其中一名女子滿臉新奇神色,聽一會兒便與身旁那名女子笑著說道幾句,而另一名女子卻始終默不作聲,仿佛甚是震驚的遙望著行市景象。
這一行人赫然是蘇楊兒、小玲與老王,蘇楊兒探出半個腦袋,一邊聽著老王對行市的介紹,一邊望著那一行行規劃的整整齊齊的作坊與店鋪,心中震撼可想而知。
“裡不是隨便買個地方,就可以開店了嗎,怎麼特麼的這麼麻煩…”
此刻蘇楊兒隻覺得頭昏腦脹,她萬萬沒想到做個生意竟會如此麻煩。
宋朝的“工商管理法”的複雜程度遠超她的想象,當聽到老王提起入行時,更是讓她不由的想起了後世的“經營許可”來。
隻聽老王道:“行有行規,業有業矩,這辦作坊也好,做生意也好,都要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