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民以食為天(4K)(2 / 2)

九州科技第一批送上太空的種子,已經在新科區的試驗田裡落地生根。

雖然這輩子家裡是小康,但養豬的人怎麼可能不下地種菜?

所以顧青並不是腳不沾泥的秀才,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也是從村裡走出來的人。

新科區當年就是蓉城郊區中的郊區,所以在劃這個區的時候,除了九州科技社區周邊住戶多,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平原農田,天府糧倉。由於很多限製,所以也不允許被開發商業房地產。

而在劃區之後,九州科技作為新區規劃的顧問公司,也“建議”不開發房地產,所以就保留了許多田地。

而這些田地,有部分就被作為了試驗田地,有專人和九州安保負責,避免萬一有大爺大媽將實驗成果給順手牽羊。

航天育種的玉米基地內,一行株高1.2米左右的玉米種質材料,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因為它周邊看起來相同的玉米單株都在1.6米左右。

十一月份,這東西還能長?

可以的,隻要控溫和施肥做到位,數九寒冬都可以吃最新鮮的西瓜。

九州科技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張泉海,正弓著身子在這一行低矮的玉米植株麵前,雙手虛指,如獲至寶的一臉興奮向顧青介紹道:“顧總,這是一粒玉米種子在空間站裡產生了突變,如今一粒長成了一株,一株繁育成一穗行。

在經過兩輪的仔細挑選和檢測中,我們發現它的生長速度有極大提升,同時果實棒大株型緊湊耐密植。

而且抗病抗倒伏能力強,需要的積溫並沒有其他玉米種高,這意味著,這些種子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天較多的季節,葉片不容易感染鏽病,莖腐病,至少能減少種植戶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損失。”

顧青點了點頭,雖然神情喜悅,但卻沒有上手觸摸這些植株,甚至害怕自己腳步踏重了,將土壤踩踏嚴實導致植株根係受到不好影響,所以隻是也是躬身向前打量著。

民以食為天,哪怕是科學家工程師、王室貴族,都必須要吃食物。

所以顧青對太空育種一直都頗為重視。

航天育種即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將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通過搭載返回式航天器或太空艙,利用太空的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環境的綜合誘變作用,使生物自身產生基因變異,再回到陸地上,經過科研人員多代篩選、培育,形成特性穩定的新品種。

“送上去了那麼多種子,終於有些結果出來了。”顧青感慨了一句。

張泉海歎了口氣:“是啊,送上去了那麼多種子,但並不一定每一粒種子都會發生變化。能夠改變的可能隻有千分甚至於萬分之幾。

如果不是有核徑跡板這種特殊的設備,可以用來檢測種子是否被宇宙粒子擊中,我們需要消耗的時間和資源更會是幾何倍數的遞增。”

“除了玉米,咱們還有多少太空種子有良性變異?”顧青突然問道。

作為九州科技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張泉海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小麥品種有三個,大豆品種有四個,水稻品種目前有三個,土豆品種目前有兩個,還有就是南瓜、紅薯各有兩個。

現在空間站上還有十三個品種,共計一千三百顆種子正在經受宇宙的洗禮。

而且上太空隻是第一步,等落地後,我們還要觀察種子基因有沒有改變,再經過繁殖、多點測試以及雜交培育。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三年後就能有穩定合格的太空農產品產出。當然隻是對咱們商用、民用的農產品而言。

對我們在月球基地上麵的進度,要看公司後續能提供多少月壤,能送多少種子第一波到基地,我們研究所可以保證的是,一定能在兩年內提供可食用的安全、優質太空農產品給宇航員們!”

張泉海說的是斬釘截鐵,但顧青卻沒有同意。

他搖頭說道:“對商用和民用的種子,我們還是按照官方的規定,種子狀態足夠成熟,種植戶所承擔的風險小,再推廣,我們公司不是那些種子公司,不需要依靠太空種子進行盈利。

雖然我不是這一行的專家,但我也了解過,要培育出比較成熟的太空品種,至少要8—10年時間。育種都要4到5年的變異篩選、還有三年的品種區域試驗以及生產試驗。

百姓的餐桌馬虎不得,對月球基地,我們前期會給航天員保障食品、飲水的提供,所以也不需要你們研究所大跨步進行實驗。

反正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穩定和安全。我們的未來注定是在星辰大海,以後出去了,咱們可就不容易吃著藍星上的食物了,所以咱們一定要把每一顆種子當做孩子來愛護,不要操之過急。”

害怕對方理解錯意思,顧青還著重說道:“經費和送種子上天進行實驗的名額,你們不用擔心,我們公司和官方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密,你們隻要有需求就上報,還有試驗地的事情,我們和安西省、東三省以及沿海地區的部分省份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所以想要試驗地,就大膽申請。

反正原則就是一個,保證種子的安全、健康,隨後才是產量、營養、抗病這些追求。”

聽到顧青這番話,張泉海抽了抽鼻子。

放眼望去,業內這麼多公司,哪怕是那些夏資企業,應該沒有一家企業會如此對待這個太空育種項目。

畢竟轉基因那種人為定向給植物導入某些優良性狀的基因,使其綜合性狀發生改變,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也最“便宜”就能出成果的技術。

而太空育種這種利用太空環境,使種子自身基因變異加速,範圍擴大,頻率提高的技術,耗資太多,需要的時間也太久,雖然是前沿技術,但創造的收益還真沒有轉基因來得快,賺得多。

顧青與九州科技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其他研究員在試驗田地聊了許多,中午還吃了一頓據說是某位負責人的博士論文。

嗯,農學相關專業的論文一般指的是瓜果葡萄、雞鴨魚這些植物和生物。

席間,生物技術研究院的某位老爺子,望著窗外的一片片農作物,思緒飄遠道:“還記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美蘇兩國的科學家就開始利用各類航天器進行了上百種的植物搭載實驗,有些還完成了在空間的全生命周期,產生了一些新鮮的食物供給。

而我們還在地上,苦哈哈的在地裡刨食。

這一晃眼幾十年過去了,聽說國際空間站出了不少問題,甚至還有航天員故意破壞空間站的設備,真是敗家啊。”

顧青一口將嘴裡的雞腿給刷乾淨後,拿紙巾擦了擦嘴,這才對這位老爺子說道:“現在咱們大夏的天宮可比國際空間站好太多,航天員們還能自己種生菜吃。

等過幾年,咱們的空間站在軌道上麵建好了,您老也能看咱們公司的航天員吃咱們培育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