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三章 細數(2 / 2)

但是在討論當中,逐漸有人發現自家顧總的表情和往常有些許區彆。

沒有焦慮,沒有煩躁,甚至都沒有一點皺眉!?

漸漸的,以李建為首的幾位核心元老開始不再發言,隨後中生代和青年工程師們也不再說話。

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顧青身上。

這時候,顧青才咳嗽了一聲,說到:“登月是一個十分繁瑣且複雜的科技大項目,就像你們之前探討的那樣,要確定正確的運行軌道,同時因為路途遙遠,發動機的推力需要比以往的發動機高出十倍,所以需要研製全新的飛船發動機和運載火箭。

並且還要在準確的地點進行複雜而又精確的加速和減速操作,精確測控製技術,以及能夠準確控製返回大氣層的切入角度技術。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設計登月飛船、登月的太空航天服,考慮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和體內壓力穩定,還需要研發足夠優秀的生命維持和救護係統。”

顧青掰手指一樣,將幾大難點擺在眾工程師麵前。

隨後,他繼續說道:“看似很難,當然,在實際的研發與攻克過程中,這些問題也的確很難解決,可是現在我們回頭看看。

我們的火箭分公司已經在設計研發更加強大的運載火箭和飛船發動機,我可以給諸位透露一個特彆情況,火箭分公司的進度並不慢。

準確地點處加速和減速、精確測控製技術、準確控製返回大氣層的切入角度技術,這三者需要的都是足夠準確的信息相關技術。

藍星24小時自轉一圈,同時月亮27天繞藍星公轉一周;當我們大夏所在地背向月球的時候,不僅無法觀測到探測器,連發送指令也不可能。

所以,我們現在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二十個分部和基地,已經有超過十個測控站,同時還有周天星鬥工程的衛星通訊技術,完全可以保證地麵與飛船的信息交流。

而控製返回的技術,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去年已經實現了四小時急速降落技術的實驗。

其他國家與機構的飛船,如果要從月球返回時,需要在藍星的大橢圓軌道上,以超過每秒11公裡的速度開始減速再進入藍星大氣層。

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小,飛船會被大氣層‘彈離’,進不了大氣層;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大,飛船會受到強大的衝擊力,可能毀壞飛船,

但是我們的飛船,哪怕不使用逐月星艦,而是常規的飛船降落,以現在儲備的技術資源,也完全可以保證它能夠安全降落到預定區域。

而到具體細分的載人登月艙,當初四小時極速降落的技術當中,降落艙的技術就能夠在這方麵得到應用,絕對能夠保證降落平穩。

其次登月的航天服,月亮上的溫差600℃,我們當初設計空間站外出工作的航天服時,就考慮到了相關需要,所以在極限溫度測試下,我們現在的航天服就能夠保證400℃的溫差,隻需要再進行材料優化,或者增加一層防護層,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