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山謙(2 / 2)

楊雲若在網上的發表看到和分享的終究是眾,在沒有宣傳和推廣的情況下,自然是不能和覆蓋全國的《》相比。《》的讀者包含了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特彆是年齡大一點的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幾乎成了必讀。即使是一個識字的農民工,在坐火車的時候也喜歡去報刊亭帶上一本,在火車上享受一年中少有的時光。

很多看過楊雲若微博的人也看到了這首詩,隻是一首是在微博上的發布,一首是直接署名了已逝世的文豪泰戈爾。在情理上,大家還是傾向於泰戈爾的,因為楊雲若太年輕,對於這首詩來楊雲若的一切都還太年輕。在大家的心裡,能寫出好詩好文的人,一定是要一個名滿下的老者,一大把胡子,最好還架著金絲眼鏡。很多人的傾向都是楊雲若抄了泰戈爾的詩來當心情發表,並不是自己的創作。

山謙是一個網編,雖然上次報道楊雲若和空姐同居的事情並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最後甚至可以是失敗的。但是並不能否認他借此獲得了很多的粉絲和關注。

網編,永遠隻報道最新鮮的熱事,因為網上的很多熱搜其實都是他們搞出來的,隻要是有新聞,他們可以全年無休。山謙還是一個《》的忠實讀者,每一期都買,雖然不是每一期都看。買回家,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來人了也是一個裝逼的神器。

“飛鳥與魚?泰戈爾?楊雲若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山謙腦海中搜索著。他沒有懷疑《》會出現寫錯作者的情況,因為這種概率實在是太低了,低到比中五百萬還難。《》是權威的,權威到即使是假的,也有很多人把他當成真的。那麼就隻有一個可能,楊雲若在微博上的發表,隻能是他抄的。那麼他這首詩是抄襲的,那麼其他的呢,《回答》,《定風波》……他在微博上的詩詞是不是也都是抄的,那麼楊雲若這個才子的稱呼是不是也是假的?

楊雲若所有的詩詞都是抄的,隻不過是抄一些傳唱度比較低的詩詞,所以大家才誤以為是楊雲若所做。這是山謙推敲出來的答案,而即使是這個答案是假的又有什麼關係?最後一句炒作就能將自己摘得乾乾淨淨。

“楊雲若弄虛作假被揭穿”

山謙將文章發布出去,上麵的都是自己對楊雲若弄虛作假的懷疑,還有《》雜誌照片的真是證據。山謙將這件事情報告給了總監,總監覺得這是個可以火的新聞,又讓其他部下轉發,又在同行群裡發了個紅包要求轉發。

大量的工作室和營銷號就像是聞到魚腥味的貓,在鋪蓋地的轉發中都想要分的一杯羹。於是,他們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在轉發山謙的文章的同時,還夾雜著自己的推斷,或者是繼續懷疑楊雲若的其他東西。詩詞,歌曲,,能懷疑的都被懷疑了一個遍。然後全部打到,總結為楊雲若就是一個投機倒把,隻會抄襲的人,故意去找尋那種傳唱度低,知名度少的作品,改頭換麵就宣稱是自己的原創。

總之,楊雲若在這個春節火了,以另一種方式大火特火。在這個春節大家都是曬團圓曬幸福曬美食的時候,用另外一種醜陋的角度在這個喜氣洋洋的春節帶來了一抹黑,然後快去的用這一抹黑把紅都染成了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