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幾天,沈大福的妻子嶽氏親自上門回話了,說那家的女娃的確是個好的,讀書識字,針線家務都是一把好手,今年十五了,她家裡也正在替她尋摸呢。
沈氏一聽,再找子福確認了,就在鎮裡找個相熟的媒婆,上門求親了。劉先生素喜子福的聰慧,並未嫌棄子福出自農村,一聽就答應了。兩家忙著相看,劉先生一家來過了,見了曾家的房子和擺設,說沒想到曾家比一般的農家強多了,沈氏聽了隻是笑笑,換好婚書,沈氏交給劉家女娃一對龍鳳金鐲,兩塊緞麵布料,更是在劉家的意料之外,劉先生直說太破費了,惹得媒婆直樂,笑道:“做媒這麼多年,我還是頭一次見到有人嫌聘禮多的。”
定完親後的兩日,沈氏和子福、子晴還有子雨正在院內扒洋薯,子祿和子壽、子喜幾個已經回學堂了。忽聽見遠遠的似有吹打樂聲傳來,好像還是奔著院門而來的,沈氏忙起身把門打開,可不是官差報喜來了。沈氏忙叫子福去洗手換一身衣服,說話間官差就進門了。顯然是來不及了,這時,遠遠的曾瑞祥聽到動靜也跑回來了。
問明了子福就是新進的舉人老爺,官差笑著道:“小的還是頭一回給在地頭做農活的舉人老爺報喜呢。”
沈氏忙把人迎進去,泡茶倒水的,殷勤招待,還給兩位官差一人一荷包,裡麵有個五兩的銀錠,吹打的每人一兩。喜得大家夥眉眼都瞧不見了。
話說沈氏和子福送走官差,沈氏忙遣子福去給老爺子報信,自己忙著找人回娘家報信,又要開啟祠堂拜祭祖先,又要宴請全村,畢竟是東塘村的頭一個舉人,忙的沈氏是腳不沾地。開祠堂祭拜定在了十月十五,宴請就定在十月十六。
沈氏不僅通知了白塘村的娘家,也給林山縣的沈建仁一家送了信,十四日下午,沈建仁一家就趕到了,本來沈氏想讓自己的小哥住在自家這邊,無奈蕭氏還是惦念自己的母親,住回了老房。
子晴聽小舅娘曾氏說,老房那邊後房現在就老姑婆曾氏和小姑婆彭氏兩人,如今也不賣燒餅了,蕭家老三定親了,在城裡準備開店賣燒餅,彭氏想投奔小兒子,等老姑婆曾氏安頓好了就走,房子仍舊賣回曾家。
子晴聽了好一陣黯然,還是第一次聽說這些,蕭家要搬走了,自己再見蕭秀水就更難了。真是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想當年子晴初來時,那個房子擠了多少人?是何等的擁擠何等的熱鬨?如今一個個都各奔東西了,隻剩了一個空房子和等待歸處的老姑婆,真是太可憐了。
小舅娘曾氏說完就匆匆地走了,說約了她幾個妹子共同商議老姑婆的歸屬問題。
曾瑞祥和沈氏聽了也不禁唏噓,曾瑞祥說道:“想當初我姑爹還在時,我大姑是何等的尊貴,一大家子的人誰不敬她,怕她,倒如今卻落個這個結局。”
沈氏聽了說:“這要是親生的兒子,說什麼也不能丟下她不管,難怪人們都說,養兒防老,古話再是錯不了的。我倒是有些理解大嫂當初死活不同意過繼了,非要自己生個兒子。不過,我還真怕當時把福兒送出去,不然今天的榮耀還指不定歸誰了呢?”
兩人感歎了一會,老爺子進門了,問祭拜的東西齊全了沒有,還要子福寫一篇祭文,交代完畢,沈氏夫妻兩也各自忙去了。
十五日一早,老爺子就過來了,帶著曾瑞祥和子福走了,說族人都在祠堂那等著。女眷自然是不能過去的。
老爺子他們剛走,田氏和秋玉帶著孩子一同來了,說反正這邊人多,一塊在這吃了。沈氏帶著子晴忙碌起來,好在清早曾瑞祥帶著曾瑞玉和子福去了墟市采買次日筵席要用的菜品,沈氏才不需要費神。
等老爺子他們回來,曾瑞祥又帶著幾個族弟忙著借桌椅碗筷,以及通知明日幫廚的人,真真是忙的不可開交。偏偏這時大姑玉一家全來了,本來曾瑞祥並沒有通知他們,估計是老爺子他們想借這個機會緩和下兩家的關係。要是老爺子和田氏早料到次日會發生什麼,估計說什麼也不會通知他們了,同樣,曾瑞祥和沈氏、子福也沒有想到,否則打死也不會讓這一家子進門了,可惜,世上真的沒有後悔藥。(。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落初文學(luochu.)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