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的節目形式基本照搬的kbs和bc,或者該說是在模仿。這倒不是什麼大問題,剛入行的人基本都有模仿先行者這一步,但kbs和bc能聯係到的藝人與sbs不是一個等級的,兩相一對比,就顯得sbs格外拙劣了。
這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sbs的製作中心過於青澀,得不到知名藝人的支持——藝人也要發展的,除了低級雜毛和新人或許會到sbs來混點錢,隻要有點名氣的看看sbs的收視率和收視反響就夠了,當然優先選kbs和bc的節目。
然後,sbs的節目收視率自然就更不好了,更不好藝人更不想來,哪怕溢價較高都要反複權衡,簡直成了惡性循環——就是大價錢把知名藝人拐了來,也是花大錢辦小事,性價比極低。
那要想打開局麵,就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提振sbs的聲勢,讓藝人們對sbs正眼相視,重新擁有信心。
千原凜人在那裡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除了翻頁拿文件外,屁股都沒動一下,思考得很專注,而理順了思路後,又開始研究sbs的硬件,但看著看著奇怪了起來,抬頭猶豫了一下,感覺還是和懂日語的金秀美溝通比較方便,便直接問道:“資料是不是不全,人員列表中怎麼沒有編劇?”
金秀美並不是pd出身,但她在電視台工作,常識還是知道的,連忙解釋道:“韓國電視台沒有編劇編製,編劇都是由pd自己雇來的。”
“沒有?”千原凜人一時有些難以置信,“做節目需要自己雇嗎?”
“是的。”金秀美確認了一聲,接著就給千原凜人科普起來。
韓國電視台並不在製作中心內養“作家”或是編劇,都是臨時雇傭,而這是有曆史原因的。
韓國的電視節目最初是pd總負責製,pd身兼導演、製片和編劇於一身,自己寫劇本、聯絡演員和嘉賓、管理拍攝,甚至還負責後期剪輯。但隨著時代發展,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刁,收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些身兼多職的pd們就有些不堪負重了。
於是,有些腦子靈光的pd們就開始想歪招。
比如,文字工作有些繁雜,能不能找個學生兼職幫我處理一下?
又比如,靈感有些枯竭了,是不是得找個人幫我出出主意?
再比如,台詞總有些生硬,找個文科學生幫著潤色一下怎麼樣?
激烈的競爭環境導致分工細化,這在哪個行業都不可避免,pd們確實覺得需要有人來專門負責處理文字工作了,但問題是製作預算中沒有編劇的工資額度,這可怎麼辦是好?
那就隻好雇女學生或是家庭主婦來打零工了!
韓國也沒搞過婦女解放運動,男尊女卑的氛圍很濃,雇傭女性價格超級便宜還能隨便呼來喝去,順便還能解決一下劇組工作太忙,工作人員不好找老婆的問題,這就顯得更加劃算了。
於是八十年代初,韓國電視台就開始流行雇傭年輕女性來劇組打工,讓這些年輕女性負責在原有劇本的基礎上,填充內容,完善細節。
但電視節目反響好的新創意很難得,大家節目形式差不多時,細節就開始關乎成敗。韓國pd們很快發現女性獨特細膩的視角對節目幫助很大,站在女性角度的一些想法也對電視觀眾來說頗為新奇,結果這些女性編劇在劇組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再重要也是臨時工,工資微薄福利無法保障不說,有時創意被無良pd剽竊後趕走的事也時常發生。
等到了九十年代初,編劇們實在無法忍受了,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罷工,幾乎讓當時一半以上的電視劇、八成半的綜藝節目停擺,然後才逼迫電視台和pd們開始妥協,確立了編劇的勞動保障製度。
至於現在韓國電視台還是沒有編劇,那是合作機製已經形成了,pd們準備做節目就憑自己的人脈去找一名大編劇,而這名大編劇會自帶團隊,也就是帶著她的一串學妹們來劇組打工,打完工就集體走人,再去彆的劇組。
最後,就成了現在這種樣子了。男的pd,女的編劇(作家),而pd大多負責處理一切籌備、放送相關事務,反倒是女性編劇開始掌控主創大權,寫完了劇本還可以對拍攝指手畫腳,相當於另類的編劇負責製。
等金秀美科普完了,千原凜人倒是有點恍然了。難怪sbs會拚命模仿kbs和bc的節目,原來他們不但弄不到知名藝人,就連優秀的大編劇也弄不到,那自然創新水平不行,隻能看人家乾什麼就自己乾什麼。
他真沒想到sbs竟然沒有自己的編劇團隊,而且就連小編劇都沒有,這就有些讓人為難了。
韓國編劇聽起來是一團一團的,都是一個十年以上資曆的主創編劇,帶著兩三個五年以上資曆的結構編劇,再帶六七個剛入行的細化編劇,眾人一起工作,一起來一起走,讓人想自己組建一個編劇團隊都困難——他肯定要當主創編劇的,但彆的主創編劇可不會把團隊讓給他,那是人家吃飯的本錢之一。
關東聯合裡麵懂韓語的編劇本就非常少,而且肯定沒有韓國人對韓國社會了解深,隻憑他們是處理不了細節問題的,肯定還是要以本地編劇為主。
但沒有團隊這可怎麼搞?,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