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州縣二級製(1 / 2)

城姬三國 紳士東 4258 字 4個月前

() 白圖一路所見,雖然都是老景致、畢竟還沒有到荊州,但是也令白圖感覺到了郡縣製的一些不足……

一來是亂世之中,對各縣的一體性是新的考驗;二來是楚國工坊的大量出現,令城池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依附於城市的人口激增,並且大縣越來越大、小縣越來越小;三來……道路的越發便捷,消息也好、政令也好,傳遞速度與日俱增。

因此之前的郡縣製,顯然越發跟不上節奏。

白圖早就在琢磨,新的行政區域劃分,並不是一拍腦門,而是借鑒後世的經驗。

隻是……白圖與曆史上的曹操的想法不大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曆史上,在徹底取代袁氏、占據北方之後,曹操開始大力推動大九州計劃,也就是將大漢的十三州,重新劃定為九州。

而白圖所想的,卻是類似於宋時的州縣二級製……

宋時的官職,在曆史課本裡有一個定義詞——冗官,也就是官吏體係過於龐大、多餘的意思。

具體地方官製什麼樣?

兩漢時,地方設立郡、縣,郡有太守、縣有縣令,即便是小縣的“縣長”,也有極大的實權,所以才有“百裡侯”的“昵稱”。

太守更是地方大員,在東漢亂世、劉焉糊弄著靈帝,弄出了州牧製之前,州隻是監察單位,刺史並沒有實際插手地方事務的權力!

相比之下,宋代在地方分權、中央集權上,更加邁出了一大步,吸收了唐時的經驗……

地方最小的行政單位依舊是縣,不過縣之上的“州”,也多是三四縣便設一州,北宋時全國二百多個州、一千多個縣!

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地方,則是設立“府”,與“州”平級,但更重視。

至於州以上的“路”,同樣隻是監察單位,並且和漢代的“州”相比,宋的“路”看似法理性差不多,但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沒有最高長官。

而是被一分為四,負責漕運財政的“轉運使”、負責刑獄訴訟的“提刑官”、負責軍務的“安撫使”以及負責倉儲的“常平使”,理論上就是從四個方麵,來監察各州,每位知州要麵對四位長官……

東漢此時人口比北宋遠少,但麵積比北宋遠大,然而郡的數量,卻隻有北宋的“州”的一半,可見宋時地方已經被砍得七零八落。

宋代的地方官製冗歸冗,但無疑在政治穩定性上,能封建王朝裡排的十分靠前,在朝廷收權地方上、地方部門相互牽製上無疑十分達標。

隻是其缺陷也很明顯,一方麵是“冗官”,另一方麵……基層的中小型縣,卻還要麵對官員編製不完整,導致行政能力低下的困局。

也就是將權力切得夠碎,但卻並不將中小型縣合並,導致末端神經無力,如果說宋的官製臃腫,那大概就是像死肥宅的向心性肥胖——明明二百多斤,小臂、小腿卻還“纖細”。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宋時地方上的官製,更適合借鑒到六部垂直管理製上,而且宋代的“監”,也可以看做是官坊的雛形。

宋代的“監”,也就是朝廷經營的冶煉、放牧、製鹽的大工坊,有的與州同級、有的與縣同級,都是行政單位。

曆史上曹操實行“大九州”計劃,實際上是強大自己的冀州,取代袁紹後開始以北方為大本營,同時弱化許都朝廷的一步。

而白圖現在的百州計劃,同樣是加強楚國朝廷集權。

雖然人口不如北宋時稠密,但是交通的便利發展,以及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趨勢,為地方職權分化、朝廷集權奠定了基礎,也加強了白圖漸漸展開“百州計劃”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