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1 / 2)

漢侯來自遠方 來自遠方 7517 字 10個月前

趙嘉以秦國為例, 提出窮兵黷武不是事, 完全可以就食於敵,以戰養戰,掠胡以補錢糧及勞動力。

秦國掠羌,漢可以掠匈奴。

自白登之圍後,匈奴年年侵擾漢邊,百姓苦其久矣。

匈奴到邊郡打穀草,漢就能到草原掠牛羊。

之前匈奴占據優勢,漢朝無法大規模開戰, 隻能韜光養晦,行和親之策。如今形勢轉換,長安漸強, 草原卻一夕生亂,鬨得不可開交。這種情況下, 即使不能馬上發大軍團滅, 也能敲幾記悶棍, 割幾塊肥肉,逐步收回利息。

劉徹被趙嘉說動, 凝視擺在麵前的地圖,掌心覆上,在“乾死匈奴,打通商路;劫掠諸胡, 以饗國人”的基礎上,萌生出“弓箭所及皆當為漢土, 刀鋒所指必當為隸臣”的豪情壯誌。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屠滅匈奴是根本。

但是,鏟飛這個宿敵,已經不能使年輕的天子滿足。

一念通則百念通。

新世界的大門已經敞開,被趙嘉帶歪的少年天子,目光放遠,開始發散性思維。

地上都是錢,俯拾即得。

國內有律條可循,照章辦事即可,遠不如國外有挑戰性。

不給刮?

沒關係,漢軍開過去,用刀箭講理。

不小心講了死理,就隻能算對方倒黴。誰讓你頑固不化,偏要跟著匈奴一條路走到黑。

在劉徹看來,所謂的“優撫”,必須是胡部先跪地上,高唱一曲征服,才會予以考慮。如果運氣不好,唱歌跑調,優撫那是做夢,直接圍起來,先圈踹一頓再說。

尚武的時代,一切憑實力說話。

膽敢不服,必然被記在少年天子的小本本上,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早晚被漢騎碾得粉碎。

和培育良種一樣,強軍之策也被順利采納。不過趙嘉提出的僅是框架,具體細節還需另外補充。

兩項任務完成,趙嘉繼續引申,提出邊郡屯田之策。

“屯田?”韓嫣沉吟片刻,道,“是要徙民?”

沒料到他的反應如此之快,甚至快過天子,趙嘉意外的掃過一眼,隨即點了點頭。

“徙民。”劉徹微微皺眉,神情肅然。

趙嘉心中清楚,這項提議說不難也不難,說難也難。

不難在於,遷徙百姓屯邊,不過是天子一道旨意。難處在於如何不引起民怨,讓百姓心甘情願離開舊土,舉家遷往邊郡。

漢高祖立國時,戰亂剛剛結束,戶籍製度相對寬鬆。加上許多郡縣被戰火破壞,田地大麵積拋荒,恢複生產需要時間,這就導致了人口向產糧大郡和繁華之地流動。

武帝朝時,京兆尹管轄之地,人口接近七十萬,超過雲中、定襄和雁門三郡的總和。若是加上左馮翊和右扶風,人口更是超過兩百四十萬。

諸邊郡之中,上郡地域最廣,人口最多。鼎盛時期,戶數也不過十萬。

這樣的人口分布,注定邊郡地廣人稀,有田地也少人耕種。而長安附近,多數肥沃的田地被貴人占據,許多百姓為了養家,隻能淪為傭耕,或是成為小商賈。

從古至今,人口向大城市和繁華之地遷移,都是約定俗成,不可避免。平時且罷,隨著漢武朝逐年增兵,向草原征伐,邊郡人口就成為一個大問題。

兵源是其一,人口不足,能征召的兵力勢必會受到限製。

其二,隨著更多青壯脫產,加入伐北的戰場,郡內勞動力必然不足。邊郡出產本就不豐,隨著勞力減少,情況定會進一步惡化。

邊郡出產減少,軍糧和軍資就需要從中原郡縣調撥。

以現下的路況條件,從雲中到長安,普通人至少要走上一個多月。若是運送糧草,時間隻會更長。途中人吃馬嚼,損耗絕對不小。

這還是在國內,換成國外,情況隻會更加糟糕。

曆史上,漢朝討伐烏孫,就曾出現百車糧秣從國內出發,運到目的地,僅剩一車的窘況。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縮短運輸路程,減少途中損耗。

距離討伐月氏、烏孫還遠,就目前而言,漢朝最大的敵人仍是匈奴。朝廷如能徙民屯邊,耕種放牧以補軍糧的同時,還可以打下一片地界就占下一片,戰後抓緊設立要塞,遷軍民駐紮。

邊郡地廣人稀,野獸比人都多。

草原更是如此。

如非區域廣闊,胡騎熟悉地貌,能夠輕易躲藏,曆史上,李廣也不會在出兵時迷路,錯失戰機,留下莫大遺憾。

采取趙嘉的提議,隨著進軍的腳步,就能不斷蠶食草原,劃入漢朝版圖,繼而牢牢占據。

隻是計劃雖好,能否真正實行卻是個大問題。

自文帝徙民屯邊以來,朝廷皆無此令。

隨著長安等地日漸繁華,即使做個小商賈,也能喂飽一家人的肚子,未必有人樂於拖家帶口前往邊塞。如果強頒詔令,強行徙民,難保不會生出亂子。

想要達成強兵之策,邊郡屯田又勢在必行,這就形成一個死結,基本很難解開。

不過趙嘉既然敢提,自然也有解決的辦法。

隻是需要冒險。

“陛下,遠者,先秦時期,各諸侯國有徙民令。近者,匈奴老上單於有‘非漢皆胡’之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