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一章(2 / 2)

匈奴的傳統,割麵祭死者,尤敬上位者。

匈奴貴種口口聲聲說,他們殺死白羊王和樓煩王,獻上兩人首級,希望能歸降漢朝,卻又依照傳統割麵祭祀,表示對死者的敬意,豈非過於矛盾。

傷口的確能以戰時受創遮掩,但幾人都傷在臉上,還是恰好兩刀?自己掩耳盜鈴就罷了,以為漢軍全都是傻子,不知曉匈奴傳統?

斷定匈奴人詐降後,幾名將校就做出決定,這些戰俘一個不留,在返回途中直接動手。不料想,對方給他們帶來意外之喜,讓全軍南歸之前,還能再得一份戰功。

縱容匈奴奔出營地,四處放火,為的不隻是讓他們鬆懈,更為吸引一直沒露麵的匈奴騎兵,設下雙重埋伏,將其一舉擒下。

“斬草除根方能掃除後患。如非天寒地凍,何須耗費力氣,效秦將坑殺,築土石其上,更能威懾宵小。”

魏悅策馬行至趙嘉身側,說話時語氣平和,神情間未見半分凶戾,卻分外令人膽寒。不提被包圍的匈奴,連李當戶都下意識打馬向左,離開這個“危險源”。

“殺。”

接下來的一切再無懸念,漢軍為節省時間,直接以箭雨覆蓋,數百匈奴儘被紮成刺蝟,無一逃出生天。

距營地數裡外,曹時、韓嫣和公孫賀率萬名漢騎,銜尾追殺數千匈奴。

漢騎躍馬彎弓,箭矢挾破風聲襲至,不斷有匈奴跌落馬背,被追襲的戰馬踏成肉泥。

昨夜戰俘衝營,這支匈奴騎兵本打算接應,結果計劃未成,反而一腳踩進漢軍埋伏,廝殺中損失千餘人,才堪堪撕開包圍圈。

饒是如此,也不代表就此安全。

漢軍鐵了心要斬獲戰功,對匈奴窮追不舍。

一路追殺過來,匈奴又死傷近千人。雖說漢騎也有傷亡,但比起匈奴的損失,近乎是微乎其微。

“手-弩!”

雙方的距離不斷拉近,箭壺中鐵矢耗儘,曹時韓嫣先後下令,調集全部佩-手-弩的騎兵,儘可能擊殺更多敵人。

就在這時,地平線處湧現大片黑影,很快蔓延成線。

緊接著,蒼涼的號角聲響徹大地。

“是右賢王!”

認出來者的旗幟,匈奴騎兵大喜過望,不斷打馬飛馳,試圖甩開身後的漢軍。

漢軍絲毫沒有減速,硬是頂著匈奴大軍的壓力,擊空-弩-矢,方才吹響號角,全體調轉馬頭,向南疾馳而去。

右賢王騎在馬上,目送漢軍遠走,並未下令追擊。

“大王,為何不追?”大當戶麵露不解。

右賢王搖搖頭,無意解釋。

待僅剩三千的騎兵狼狽逃回,問清陰山南麓究竟發生過什麼,以及漢軍從何而來,右賢王神情更顯嚴峻,下令全軍返回駐地,同時派出一支騎兵,快馬加鞭趕往蘢城,向軍臣單於上稟此事。

曹時等人返回營地,帶回右賢王出兵的消息。眾人商議之後,決定儘快動身返回邊郡。

戰略目標已經達成,陰山南麓再無匈奴。

朝廷很快就會下旨在河套設郡,不日將有官員駐軍抵達。

大軍冒險-挺-進草原,頂風冒雪,經曆惡戰,此時不宜同右賢王正麵交鋒。

“來日方長。”

匈奴雄霸草原數十年,本部彆部加起來,控弦之士近百萬。

按照長安製定的戰略,取削弱之策,不停給匈奴割肉放血,削減本部實力,動搖草原人心。等到火候差不多,再集結大軍和蘢城正麵剛。

縱然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也能將匈奴徹底打散,逐個進行殲滅。

“出發!”

清掃過戰場,漢軍迅速集結,躍身上馬,向雲中方向飛馳而去。

長安城內,劉非和劉發同日被天子召見,得知劉徹要徙民固土,後者大喜過望,前者卻是有苦說不出。

早在入冬之前,劉發就從南越收到一批稻穀和柘,嘗到不少甜頭,對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很是積極。

劉非因舉良策有功,得賞百越地,尚來不及高興,就被挖去數千國民。偏偏劉徹做得無可指摘,劉發更為天子站台,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接受這個安排。

待離開宣室,劉發見劉非氣不順,沒有討嫌多言,僅自袖中取出一張絹布,當麵遞了過去。

“這是何物?”

“王兄看過即知。”

留下這句話,劉發告辭離開。

劉非展開絹布,看到其中記載的內容,雙眼越睜越大,呼吸都變得急促。抬頭見劉發將要走遠,迅速將絹布收好,邁開大步追了上去。

“王弟,且慢行一步!”

劉發早有預料,笑嗬嗬轉身,在原地等著劉非。

對於劉非的表現,他絲毫不覺得奇怪。畢竟柘糖市出後,看到搬進庫內的絹帛珍寶,他的反應也沒好到哪裡。

照他來看,天子遷走數千江都國百姓,補償給劉非一塊百越土地,劉非根本不吃虧,反而賺大了。

說句大不敬的話,他們都是劉徹的親兄弟,彼此沒什麼深仇大恨,何必學淮南王叔,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

劉徹登基以來,展現出的氣度不亞於先帝,隨著年歲增長,必當更有作為。

最典型的例子,前臨江王劉榮,他們的長兄,這位曾是太子,要是沒被廢,現在早已經坐上皇位。劉徹對他尚能優容,遑論其他兄弟。

既然如此,就當擺正自己的立場。

若說劉發之前還會有些想法,經過大軍南征,看到天子給予的利益,類似的心思早被掃進角落,徹底碾得粉碎。

劉非和劉發一同離開,劉徹得宦者稟報,僅是笑了笑,並未多言。

翌日,劉徹在朝會下旨,將封地徙民之事落於實處。

劉非和劉發領旨之後,劉徹當朝下達招賢令,並令各郡國舉孝廉入長安,由天子親策。

也就是說,地方有舉薦賢才的任務,而政策剛剛實行,難免有所缺漏,如有人自認有才乾,不需郡國舉薦,可以自行前來長安。

“設五經博士,修百家經義。”

朝廷的招賢令下達,不隻道、儒、法等大家躍躍欲試,連墨家、農家、醫家等也紛紛應召。不少大賢被請出隱居處,攜弟子同入長安。

看過送上的奏疏,劉徹先是一陣欣喜,隨後莫名冒出一個念頭:他是不是該專門派人走訪深山老林,多找幾遍,或許又能找出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