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1 / 2)

天幕上出現了一段畫麵。

1161年11月26日,年近40的完顏亮預備渡江,直取南宋,完成大一統的目的。他集中兵力,說道:“三日渡江不得,將隨軍大臣儘行處斬。”

早就把皇位傳給養子的跑男趙構得知金人要打過來的消息後,又立馬收拾了家夥準備逃跑。

眾人看到這裡,對於趙構的舉動毫不意外,甚至隱約有些期待這兩臥龍雛鳳打起來!

一個是抗宋奇俠,一個是抗金名臣。

兩人都互相是對方開國皇帝的貼心大寶貝。

這熱鬨誰不看誰後悔一輩子!

各個朝代的人拉長了脖子,想看那完顏亮率領大軍渡江和趙構對峙的場麵……隻可惜完顏亮顯然運氣不好,不但沒能渡江,還被早有反叛之心的叛將們給殺了。

叛將們帶著完顏亮的屍體北下,以庶人之禮安葬了他。

而趙構則是穩穩當當的繼續當他的太上皇,他甚至活到了80多歲,算的上高壽。

無數人跺腳歎氣,感慨好人不長命,禍害居然能遺傳千年!

“可能絕育確實有助於提高壽數吧,”01真心實意的說,“有意思的是,繼承趙構皇位的養子趙昚正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

“據說是趙構聽到了金太/祖完顏吳乞買和宋太/祖趙匡胤撞臉一事,懷疑是趙匡胤轉世複仇來奪回宋朝江山,便特意把皇位傳給了養子趙昚。”

“無論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反正各種因緣巧合之下,宋朝最終還是回歸到了趙匡胤這一脈。”

01的這種說法比較容易被皇帝們接受,這符合他們對外‘君權神授’的說法,至於普通百姓倒是沒什麼想法,隻是平時日子太無聊,聽著圖一樂罷了。

“好了,說完雪鄉考察正副團長和抗宋奇俠,”01說道,“接下來我們盤點一下北宋滅亡的原因。”

“其實無論宋徽宗趙佶當不當這個皇帝,北宋滅亡都是遲早的事情,隻是如果不是他,也不會滅亡的這麼快,還是以這樣恥辱的方式滅亡的。”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精神一振,臉上表情卻仍是沒有波動。

劉邦斜坐在椅子上,聞言身子往前探了一些。

武媚陪著李治,聽到這裡眼神微動,起身想要告退,卻被李治拉住了手,正好順了她心裡的意。

趙匡胤握緊了手裡的酒杯,眼底蓄著冷意,讓人看了不覺心生寒意,不敢往前再進一步。

*

“北宋時期算得上是華夏史上經濟和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

01展示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這畫卷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原是記錄北宋東京的社會麵貌,現在置放於天幕之上,畫裡的人居然栩栩如生,似活過來了一般。

聚集在不同地方的人仰頭看著天幕,不由嘖嘖稱奇,以為妙絕。

政治敏感的人和帝王們卻在此畫中察覺到了一股危機感。

不大對勁。

“媚娘你看,”李治指著畫裡的一處地方笑道,“這裡吃食倒是比我們大唐豐富一些,宋朝的百姓似乎可以做到足不出門,卻能享受到美食。”

可不是嘛,隻見畫中店小二打扮的人在聽了客人的點餐後,徑直抱著餐盒去了客人所在的地方,還收到了一筆不菲的打賞。

還有人居然直接從二樓扔了個筐子下來,等筐子裡被放了吃食後就在提溜上去。

這對李治來說極其新鮮。

武媚擰眉看著另一處地方,那橋上擠滿了人,橋下行駛的船上也載滿了人,船尾高高翹起,即將和橋相撞,這給她一種極其不好的直覺。

……

“這幅圖看似熱鬨,卻隱藏了近乎無可挽回的危機,”01開口,“張擇端本想以此畫來暗示宋徽宗,卻沒想到宋徽宗沒看出來畫裡的寓意。”

“畢竟誰會想到這麼繁榮的北宋已是強弩之末,在不久後就會麵臨靖康之恥這樣毀滅性的打擊呢。”

一眾人聽到這裡,想到北宋包括兩個皇帝在內,三千多人被押送到金人營帳行‘牽羊禮’的一幕,心裡五味雜陳,臉上表情各異。

“北宋滅亡實際早在建國之時就埋下了禍根。”

“唐末藩鎮割據,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更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向契丹稱臣,認小了自己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

天幕上清明上河圖的畫卷一改,變成了唐末五代十國爭戰紛亂的局麵。

為什麼能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換了這麼多帝王?

正在觀看天幕的各朝皇帝們心神一凜,很快就想到了答案,藩鎮割據,中央弱於地方,地方不受中央控製,造成這樣局勢的根本原因是兵權。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01說,“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為了汲取前人經驗,結束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麵,重建中央集權的□□統治,就采用了丞相的辦法。”

“對將領剝奪兵權,罷免禁軍職務;對地方,削兵權,製其穀,收其精兵。”

剝奪了將領們的兵權,使其去了地方任命節度使,再將禁軍領兵權一分為三,用名位較低、威望不高的將領掌握三衙,加強了皇權對軍隊的控製。

對地方則是采取了強乾弱枝的措施,節度使駐地以外的州郡--支郡直接屬於京師,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再聽命於節度使。

一路所收取的州縣財賦,留少量應付日常開支,其餘全部歸於中央財庫。

各州所有驍勇的人都選入京城作禁軍,餘下老弱病殘留在地方編成廂軍,隻供雜役。

“除此之外,趙匡胤還任用由中央派出的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01說,“再罷免節度使後,又設置了通判來分知州的權利,利用通判和知州互相製約,再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再來說軍事體製方麵的改革。”

北宋對樞密院製度進行改革,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要職責是輔助宰相,分掌軍政大權,這樣一來,不但軍政大權能掌握在皇帝手中,就連宰相的權利也能被大大削弱。

另外,樞密院和三衙各司其職,三衙統領禁軍,卻沒有調兵和發兵的權利,樞密院有調兵和發兵權利,卻不能掌握禁軍。

調兵權和領兵權也被分離開來,相互製約。

僅此是這樣還不夠。

天幕上,趙匡胤將軍隊分成了兩半,一半駐守京城,一半戍守各地,這樣倘若外地發生叛亂之事,京城的軍隊可以前去鎮壓,反之,京城軍隊內亂的話,各地的也可以前來製止。

饒是北宋已經滅亡,各個朝代的皇帝們還是不免佩服趙匡胤,這個人算是把權利製約玩到了極致,皇權也加強到了極致。

這樣的局勢下,天音為什麼會說建國之時就埋下了禍根。

“說完上麵這些,我們再來聊一下北宋軍事體製上獨有的政策,”01播放了一則視頻,“兵將分離政策。”

什麼是兵將分離政策呢,就是趙匡胤為了防止驕兵悍將想以下犯上,杜絕將領們把部隊發展成私兵的可能性,就讓無論是京城的禁軍,亦或者是戍守各地的禁軍定期調動。

這些禁軍們要輪流去外地或者邊境戍守,有的還要去產糧的地方就糧。

如此一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士們再也不能和士兵們擰成一處,也不能建立自己的威望,更彆說是和朝廷對抗了。

眾人看那邊境的畫麵,士兵們不認識自己的主帥,主帥自然而然也不認識自己的士兵。

誰看誰都是生麵孔。

……

李世民大概知道了天音接下來要說什麼。

此番種種政策下來確實能集中兵權,杜絕叛亂的可能性,但是與此同時的,軍隊的戰鬥力也被削弱了。

士兵們不認識自己的將領,如何會心甘情願的聽從將領的指揮;將領不認識自己的士兵,又怎麼能建立威望,帶著士兵們一鼓作氣擊退進犯邊境的敵人?

還有,依據天音的話,唐初設立的節度使一事應該會在後期被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以至於後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叛亂局麵。

縱是如此,他也不能廢除節度使。

大唐四周群狼環顧,邊患問題突出,必須要設立節度使,給予地方政府軍權、財權、行政權,這樣部隊才會反應迅速,麵對突然事件也不會延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