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音樂簡介以及發展
國風,即風格,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
近年來,國風被廣泛應用於流行文化領域,如音樂、服飾、電影、廣告等。國風,即在歌曲中加入古代一些典故作為創作背景,用現代的音樂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樣。曲風偏向傳統的東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東方樂器,通曲音調婉轉,回環,有一種傳統東方的美感。《東風破》是現代流行國風與古典國風的分水嶺,因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標準,是融合古典曲風與西洋曲風的產物。
其他之前產生的作品,還是一種近似古風形態,一種探索懷舊的嘗試(如《後窗》、《十麵埋伏》、《雙截棍》等);國風詞風注重語言的簡潔,精煉及語境的意用,用一些詩詞文的化用,通過漢語的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借貸等來以表現曲的意境,如《公公偏頭痛》、《紅塵客棧》等。
1.國風的音樂多采用宮調式的主旋律。(五音調式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調式。五音的名稱分彆是:宮、商、角、徵、羽,分彆代表西方音樂中的doremisol(古典音樂中沒有fasi音),以宮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宮調式。2.在音樂的編曲上大量運用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
3.唱腔上運用了民歌或戲曲方式。
4.題材上運用了古詩或者傳說故事。
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天朝獨特曲風。歌詞具有天朝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背景與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
國風分純粹國風和近國風兩種,純粹國風是滿足以上六大條件的歌曲;近國風是某些條件不能滿足而又很接近於純粹國風的歌曲。
國風讓歌曲創作的範圍一下子拓展開來,作為音樂創作者,可以不隻停留在現代人的情感基礎上,而是積極努力的去學習曆史,學習國文化,把我們的國粹一一挖掘出來,表現在大眾傳播的歌曲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方向。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國風。它給人一種感受:聽到樂曲就會聯想到特色,國元素,國味道。這些東西深深打動著我們。
我們愛並喜歡著,喜歡著那一首首攙雜著京劇、黃梅戲,嗩呐、二胡,琵琶,笛的國風。昨天,它們似乎剛剛離我們遠去;今晨一覺醒來,又仿佛赫然站立我們身邊……
國樂與西方音樂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有經曆過西方的大工業時代,也沒有一個文藝複興時期,因而的音樂一直非常完整地保留著農業時代的原始形態。這恰恰是我們這一代作曲家與同代西方作曲家相比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擁有廣闊而豐厚的未開墾的處女地。
因此,前輩作曲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重視對民間音樂的開掘和研究,儘管各自的途徑和方式大不相同,前輩,就曾倡導用民歌的素材來創作外來形式的器樂音樂。從舊樂及民樂中搜集素材,作為創造新國樂的基礎,就是這個意思。
真正被提出國風音樂這個概念的應該是在1980年。
一九八零年全國交響樂音樂作品評獎,幾部主要獲獎作品,都是少數民族題材。當然這些作品都是一九八零年以前創作的。
民歌豐富,而且未經開發,作曲家都到哪裡去采風。
根據一位他的幾首民歌曲譜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山林之歌》,對後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那確是一組奇妙的音畫,引人入勝。其他地方的民歌也並不遜色,民歌更有著自己的悠久傳統,而我們自己總覺得司空見慣,不以為奇,反倒被忽略了。
一首農民歌曲就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典範
關於民族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許多大師有極其精辟的論述。引用了兩名言風的價值高於雅,雅高於頌
實施《國風》計劃,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的。
這時,隨著全球兩極體係的瓦解和冷戰的結束,隨著經濟的崛起和開放,東西方在物質文明方麵的差彆急劇縮小。
同時,西方文化由高度生產力而形成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隨經濟發展而日漸複興的東方文化的猛烈衝擊。古老的精神文明,正以浴火再生之勢,醞釀著下個世紀的蓬勃發展。
這時,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僅再是單向從西方吸收,需要世界文化,要洋為中用,世界也需要文化,需要中為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