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132章(1 / 2)

杜詩怡到問天樓的時候是晚上七點四十三分。

穿過圓形的中廳,走上旋轉樓梯,她和沈硯來到了位於二樓的訓練監測室,已經有數名工作人員在裡麵忙碌,中央大屏幕上是本次載人飛船天夢十六號內部的畫麵,旁邊幾塊小屏幕上是三位航天員此刻的身體狀況數值,各項數據不斷地跳動著,場麵凝肅無聲。

這是半年來每一天都在重複的景象,隻不過近日從北城航天基地轉移到了酒泉發射場。外人來看此時的監測屏隻怕瞬間就要暈頭轉向,但杜詩怡和沈硯都不動聲色,站在技術負責同誌和醫監醫保人員身後,全神貫注地聽著畫麵裡傳來的聲音。

“儀表正常。”

“北城收到,儀表正常。”

“束縛帶正常。”

“北城收到,束縛帶正常。”

“壓力服氣密性正常。”

“北城收到,壓力服氣密性正常。”

……

安靜得落針可聞的監測室,隻能聽到對話雙方沉著冷靜的聲音。畫麵內,三名航天員依次對飛船進行起飛前的檢查,一切都仿若真實,最後一天的訓練並不會有太多內容,隻是再一次地、最後一次地進行發射前程序演練。真正的天夢十六號飛船此刻正在加注推進劑,返回艙已經封艙,而這場實訓依然有條不紊,如同過去六個月千百次的訓練一樣。

半個小時後,訓練艙開啟,杜詩怡迎上去,每一天每一次,她的第一句話永遠相同:

“感覺怎麼樣?”

“特彆好。”指令長周政豎起大拇指,那是太空飛行中代表一切正常的手勢,“和現實裡一模一樣。”

他笑著說:“我們是第一批用上全息技術的航天人。”

醫務人員圍上來,對他們進行每次訓練後的例行健康檢測,雖然剛才大屏幕上的數據全過程都沒有異常,但所有人依然一絲不苟,動作嚴肅認真。杜詩怡輕輕吐了口氣,站在門邊堅實的大理石柱旁。

那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與重擔。

因為這句每一次都一樣的回答而緩下些許,但仍然不會徹底消除。

她的目光透過半開的門縫,看向裡間仍然散發著幽幽藍光的全息艙,它還沒有徹底關閉,要等技術人員檢查過狀態才會熄滅電源。僅僅在一年前,這還是科幻裡才會出現的東西,而今航天城的所有工作人員司空見慣,記錄各種參數的動作熟練迅速,一切井井有條。

不大一會兒,負責儀器日常檢查的小高過來彙報:“杜工,一切正常。”

杜詩怡點頭,她的語調平穩沉靜:“鎖好芯片,關電源吧。”

“是。”小高應下,又好奇地看了一眼這位全球首例全息訓練艙的總設計師,眼前的女孩年輕得過分,卻從來擁有超越年齡的氣度與從容,再難再重的任務壓下來,她的神情始終平靜,哪怕是在發射前夜,依然保持絕對沉定,脊背筆直,極讓人安心。

杜詩怡站在那裡,注視著三位航天員完成了所有必需檢查程序後起身,他們要去和家人見麵,然後在發射前15小時開始睡覺,在發射前5小時起床,發射前3小時舉行出征儀式後前往發射場。無數工作人員跟著擁出去,小高也回了裡間,監測室裡沒有人,她忽然覺得有點耗儘力氣,想去外麵的星空下走一走,還沒開口,沈硯先出了聲。

他說:“天夢十六必成。”

杜詩怡轉頭看他,沉默一瞬,輕聲說:“嗯,我知道。”

出問天樓的時候遇見了兩個意外的人。

張啟行和許嶽在樓外等他們。

“老師,張局。”杜詩怡是真的意外了,“你們不回去休息嗎?”

不同於她和沈硯明天發射完成後就可以撤離,眼前這兩位的任務都還沒結束,天夢十六號在軌運行的42天裡,要全程現場緊盯,今夜不止是宇航員,所有地麵工作人員都需要養精蓄銳,等待接下來要麵對的峻嶺重關。

“準備回去了,順路過來看一眼。”許嶽說,他溫和地看著自己最小的弟子,“最後一次訓練也結束了?都好?”

“都好。”杜詩怡說,“明天就要發射了,今天不宜上強度,所以教練員那邊安排的是起飛前環境檢查,沒再做到點火那一步。”

“緊張嗎?”

今夜月明風靜,廣場四下無人。星辰溫柔地俯視大地,杜詩怡頓了頓,麵對一手帶她走進計算機殿堂的老師,她終於承認:“緊張。”

夜色深沉,遠遠的能看到發射塔架,火箭遙遙矗立,頂部返回艙外噴繪著莊嚴的紅旗。這是一種她從來沒有過的感受。全息艙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她親自做第一個實驗體,那個時候她都是鎮靜的,一切如常。心臟微微緊縮,呼吸仿佛被什麼牽絆著,她望著那麵旗。

她說:“做了那麼多次模飛試驗,明明我知道它沒有任何問題……”

張啟行笑了。

“整個設計耗時三年,每一個零部件都經過工程師日夜推演,地麵人員檢查了上千次,它確實不應該有任何問題。”他說,“但緊張是正常的。因為華國航天,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若千鈞。”

杜詩怡仰著頭,她能理解其中大半的意思,那是她從踏上科研路後一直堅守的準則,也是來到航天基地後隨處可見的標語,“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哪怕已經在地麵上實驗過千百次,不到真正發射的時候,誰也無法放下高懸的心。

她說:“我明白,我們會保持警覺到最後一刻。”

“你做得很好,”張啟行說,“原本我們以為,全息計劃至少要持續四年,天夢十八號的時候才能開始驗證,但你將時間提前了這麼久。如果一切順利,周政他們帶回來的空間實驗結果符合預期,很多事或許能夠提前啟動,也許在下一艘天夢,就會有華國的宇航員登上月球。”

杜詩怡抬眸,纖長的睫毛在月色裡輕輕閃動。一年前,她剛剛從信安局走出,就接到了來自國航局的召喚電話,老師曾經讓沈硯帶給她的玫紅色盒子,終於到了揭開真相的這一天,她趕到位於城郊的航天基地,與同樣剛結束上一個任務過來的沈硯會合,在基地科研樓頂層的會議室,一起翻開了那份絕密計劃書。

華國航天載人登月。

短短八字,撲麵而來卻是無比磅礴厚重的氣息,黑色的方正宋體印在封麵紙頁,筆鋒遒勁,震撼無聲。華國將在2030年前後實現載人登月,采用兩枚火箭連發方案,於繞月軌道進行兩次交會對接……而他們要做的是這個龐大計劃中的一個分支,最終目標就是突破全息艙技術,具體任務包括七大項二十六小項,比如:

第一,建立飛船內部、空間站出艙等全息微重力場景。目前地球上極難模擬太空失重,各國常用的中性浮力水槽能達到大部分效果,但水中存在的極大阻力仍會導致其與真實太空感保有差彆。而通過意識入境,航天員將可以在全息艙構建的全真微重力環境裡隨時演練,提前適應太空出差,降低在實際執行任務時遇到危險的可能。

第二,建立儀表板、照明光源、檢漏儀等全息設備模型。這不僅用於訓練提升操作熟練度,而且在教練員的操控中,每個儀器都可能在全息空間裡突發損壞,以同步訓練航天員掌握故障維修。同樣的用途體現在醫學訓練及緊急避險訓練中,各種特殊場景隻需要完成建模就可以使用,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逼真的體驗感,方便快捷。

第三,建立全息模飛係統,全真模擬火箭發射及飛行全過程,助力火箭設計、組裝及測試等各個流程節點,進一步提升研發效率及安全……

……

本是為了數年後的載人登月,但這些技術如今已經全部用在了天夢十六號身上。如同周政所說,它將成為登月計劃的前哨站,成為以全息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科技的首個試煉場。直到今天,她仍然記得初見那份計劃書時的震撼與胸中湧起的熱血,而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他們已經站在了最後一道關口,離宣告成功隻差一步。

“我們現在站著的地方叫夢園廣場,每一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宇航員在這裡舉行出征儀式,從這裡走向太空。”張啟行伸手劃過此刻空寂的夜,“明天,這裡將迎來第九批征戰者,他們要接過先輩的旗幟,代表華國奔赴星空。”

“和你們說這些,是因為將來或許還要召你們回來,華國不僅要探索月球,還要探索火星、木星。更甚至,太陽。這其中會有很多艱險,一定會與計算機技術深度融合,你們這一代人的任務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