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子的遮羞布,似乎越來越經不起折騰了,幾近透明一般,這已經是許多人眼中明擺的事情。
在王粲眼中,也是如此,就像是當年他在雒陽之時的那一件遮羞布一樣。
這一路,王粲也是非常坎坷,從雒陽到了長安,又從長安到了雒陽,原本以為是跟著漢帝多少有些奔頭,但是沒有想到這麼辛苦的跟下來,幾近生死,依舊沒有得到什麼重視,甚至差點死在雒陽。
說起來也好笑,也可悲。當時雒陽敗壞,百官很多人隻能是蜷縮在殘簷斷壁之下,勉強苦挨。那一夜王粲凍得實在受不住,自覺著繼續在殘簷之下肯定要死了,便咬了牙不顧顏麵,偷偷翻牆潛入了一處尚可遮風避寒的宅邸,還竊取了些食物吃了……
結果那一夜,王粲活下來,而原本在殘簷之下和王粲一同的十幾個人,當夜全數都給凍死了。那個時候凍死的人很多,天明之時民夫兵卒就前來將凍死的屍骸一具具的裝車運走,扔到城外山穀之中,根本沒有在意糾纏在一堆的屍骸,究竟死了是十四個人還是十五個人,反正凍死的人基本上都是脫光了衣服,鐵青發紫,根本不會有人想看第二眼。
王粲或許是羞於承認自己翻牆做賊而苟活,或許也是對於沒有提醒友人一同躲避有些愧疚,或許是徹底的對於呆在雒陽失望了,最終隨著難逃的難民,一路到了荊襄……
王粲在荊襄的時候,和一些在野清流感懷傷痛之餘,不免得也開始琢磨著這幾年發生的事情,試圖從這些事件之中摸清楚整個大漢的病根於何處,以此來對於現行的國策進行一些批判和建議。
就像是後世帝都出租車司機一樣,若是談及國事,不能立刻講出一個二十一或者三十一條建議舉措來,簡直就是丟了帝都在野清流的顏麵!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和爭論之後,王粲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為,大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皇權不強。
縱觀大漢所有的皇帝,就會發現,當皇權強橫的時候,就是大漢對內對外穩固強大的時候,比如漢武帝,比如光武帝,但是如果說皇權懦弱,就比如漢衝帝……
還有之前的漢少帝。
靈帝駕崩之後,少帝即位,不得不仰仗外戚來鞏固皇權,但是外戚何氏不堪此重任,被袁氏等人借刀而斬殺之,旋即秩序崩壞,天下大亂。
曾幾何時,王粲等的士族子弟認為袁氏代表著天下士族,在清除外戚,其實也是在匡扶社稷,但是後來王粲在不斷的推敲琢磨之中發現,袁氏其實另有心思,而且最關鍵的是,正是因為袁氏當時的退讓也罷,默許也好,才導致了董卓的強橫,最終才導致整個大漢朝綱的混亂和衰敗。
這是一件讓王粲覺得有些難堪的事情,畢竟當年他也一度非常的崇拜袁紹,認為袁紹英雄了得,是大漢第一的人物……
袁紹倒下了,身上籠罩的金光消失之後,王粲才發現,原來看起來絢麗無比的美顏濾鏡背後,是已經乾涸褶皺的皮毛。
劉表是皇室宗親,應該也不錯吧,但是在荊襄的經曆,卻最終讓王粲失望……
那麼新的皇權守衛者,曹操,是否是一個新的皇權的中流砥柱,可以讓大漢回複原有的榮光呢?
王粲也一度以為曹操能夠挑起這個重擔來,但是隨後的董貴人事件,卻像是迎麵給王粲潑了一盆冷水。
原來曹操也不過如此!
天下難道說就沒有忠誠之士,就沒有匡扶社稷的仁人誌士了麼!?
王粲認為,至少他自己的心中,依舊滿懷忠義。
但是對於王粲來說,他自己一個人是挑不起這麼沉重的責任的,那麼驃騎將軍斐潛,自然也就成為了王粲心中首選,而想要知道驃騎將軍對於漢帝的態度,那麼驃騎手下的這些統領兵權的大將是怎麼想的,自然也就成為了王粲首先要觀察的目標。
王粲難道說不知道領兵進逼許縣,尋機迎漢帝,這麼大的事情,是肯定需要驃騎將軍的首肯麼?
這一點,王粲自然明白,不過他同樣也明白,太史慈是距離許縣最近的實權將領,他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了驃騎將軍的態度……
當然,如果太史慈能夠感興趣,並且能和王粲講述一些具體的事情,不管是對於迎帝計劃的具體步驟的探討,抑或是對於現在麵臨的困難等等,在王粲設想之中,都是一個好的表現,但是很遺憾,太史慈的態度非常的平淡,甚至連多說幾句的欲望似乎都沒有,在聽完了王粲的建議獻策之後,隻是表示他自己知道了,然後又問了有沒有其他方麵的建議,旋即就表示他自己公務繁重,講了幾句客氣話,便將王粲送了出來。
禮節上,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王粲似乎覺得太史慈的態度過於冷淡,難道說驃騎將軍也和曹操一樣,表麵上看起來遵從,實際上骨子裡是要做權臣?
抑或是……
王粲決定,真的需要去長安親眼看一看。王粲此刻認為,他不僅是代表了他自己,他還代表了天下有誌於匡扶大漢的所有誌士!
所以當王粲離開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送行的楊修眼底裡麵的那一絲嘲諷之意……
王粲在想著一些什麼,楊修其實猜測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但是如今的楊修,不管是和當年,還是和曆史上的那個,都因為一些特彆的經曆,產生了一些區彆。
在這幾年的風風雨雨之中,楊修認為縱然是勤王也好,清君側也罷,就算是將天子接到長安,也無法迅速的振興社稷,一個是現在大漢已經是四分五裂,各地諸侯肯定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利益,第二個是包括楊修自己,所有的諸侯都沒有拿出一個明顯可行的大漢改製之策……
大漢的身軀,原本是有問題的,不該國策,不定新政,縱然能挽救一時,也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不改製,不修訂國策,漢祚終究難以延續。
如果早幾年,各地諸侯和中央朝廷之間的實力天平沒有完全打破的時候,王粲這樣的擁護皇權的人多一些,恐怕事態就不會落得現在這樣得局麵。各地諸侯的實力增長,導致中央朝廷進一步惡化,到了如今,說起來什麼大漢天子,什麼中央朝廷,但是實際上已經淪為了完完全全的傀儡,甚至比之前的任何一個年少大漢皇帝的情況都要更嚴重!
關於天子、曹操之間的關係,其實楊修也一直在觀察和思考,如果說曹操實力增長,那麼會不會有什麼新的舉措來振興皇統?那麼反過來驃騎將軍又會怎麼做?是以天下蒼生為念,迅速穩定社稷,還是說要抗衡到底?
在一切都沒有答案的情況下,楊修覺得唯一的選擇,便是靜靜的等待。
等待彆的諸侯出現問題,抑或是驃騎將軍斐潛出現問題。
楊修覺得,驃騎將軍斐潛現在並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驃騎將軍如今最大的弊端,就是軍權過剩,或者說,武人執政。
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
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要匡扶社稷,離不開武人征戰,但是武人過於強大,走上了朝堂之後,又會帶來很大的弊端……
這一點,從之前的董卓,到後來的李郭,都展現的淋漓儘致。
這麼多年來,士人掌握權柄,武人征戰四方,這似乎是已經成為了大漢的一種共識,而現在,忽然之間武人把持了朝廷?士人是大漢手中的筆,書寫思想,刊發詔令,而武人則是大漢手中的刀槍,護衛家國,士人和武人就像是大漢的兩隻手,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而現在武人這個刀槍似乎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舉起了刀槍砍殺了另外一隻手,還重傷了大漢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