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勳爵體係又可以反過來製約王爵和侯爵體係,畢竟勳爵體係的之中的人,才是最多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勳爵群體都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發放,所以隻有這個國家在,勳爵體係才能存在,就像是後世最不希望服務器關停倒閉的,自然就是又肝又氪的普通用戶……
王爵就不說了,沒有實權的王爵基本上來說也就斷絕了造反叛變的可能性。
侯爵之中能造反叛變的,多數都是在軍中形成的上下級彆穩固的紐帶關係,而之所以能形成這樣的派彆關係,多半是因為封建王朝當中將軍多半對下屬有極大的獎懲權限所導致的。而如果說登記核查,製定下發獎勵的並不是統帥軍隊的將軍本人,那麼統帥將軍還能有條件造反麼?
就像是當下驃騎軍中,但凡是兵卒都知道,脖子間懸掛的銘牌用來記功,功勳滿了什麼標準去找軍功官登記,換取田畝或是錢財,都不必通過統帥批複就可以獲取。統帥的將軍更像是服務器當中的GM,雖然掌控軍中軍法,雷霆萬鈞,也可以刷怪刷裝備什麼的給玩家一定好處,但是要是被審查出來追蹤到了數據,甚至是說要鼓動一幫玩家跳槽換服務器……
那就嗬嗬了。
當然,這個爵位體係的工程量,也不比反腐工程小多少,隻不過有這樣一個方向,總比什麼方向都沒有亂走一起要好得多。
而這些爵位的禮製標準,日常生活待遇,乃至於抵罪等等細則,就是斐潛下一步可以交待給儒生去完善的事情了。
儒家不是最擅長『禮』麼,那麼製定以及教化這些『禮』,就是儒家當仁不讓的主要職責了,還用得著擔心儒家子弟閒著沒事乾亂琢磨什麼讖緯之言?這麼龐大的攤子要細化穩固下來,並且不斷補充修繕並且宣揚教化,就足夠儒家忙活的了。
然後從原本士族子弟當中,儒家體係之內,再剔除出來一部分人,類同於徐嶽那樣的,專門負責審計核計,在民則是審核民生,在軍則是審核軍功,實際上就基本等同於擔任了監督檢察的職責。
最後再加上軍中退伍下來的人員擔任地方武警,按照製定出來的『禮』,根據審核出來的問題,行使抓捕刑罰等等權限,將地方士族宗族的執法權剝離開來,那麼也就基本上搭建起在封建王朝之下的三權分立體係了。
雖然有些理想化,但是這也是斐潛所能想到的最為適合華夏封建王朝的分權製度了,而且這一套的製度如果真的建立起來,斐潛覺得,遠遠比殺男人捅女人,或者反過來,多少是高大上一些。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其實有一定的規則,從某個角度來看,反倒是公平的。
最怕就是明明有規則,但是有人破壞了之後並沒有得到懲罰,這才是禍亂的根本。就像是排隊等公交,如果是有人可以隨意插隊不受懲罰,那麼之後還有人排隊麼?當行善的成本遠遠高於行惡的成本的時候,整個社會還會向善麼?
華夏封建王朝曆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搞什麼『法不責眾』,『眾人』犯法就不叫犯法了?假借『眾人』之名,行個人私欲的,曆朝曆代還少麼?為什麼會有這個『法不責眾』呢?還不是因為屁股坐在士族世家的基礎上,這些把持地方,聚集人口的士族大姓,自然時時刻刻都是代表著『眾人』,『法』又如何能責到這些人頭上?
儒家之所以越往後越發的表現混蛋,就是一方麵製定各種禮法,然後一方麵又想要將自己從這個禮法當中摘出去,免除各種懲罰,於是乎就整天捉摸著設些後門,鑽些空子什麼的,再將孔子等所謂聖人招牌掛在那些被這些人鑽營出來的窟窿外遮羞,最終便是國家大壩轟然垮塌,這些家夥又樹倒猢猻散的去找下一家。
規矩,和遵守規矩,同樣重要。
太興三年,七月初五,諸事皆宜,百無禁忌。斐潛帶著大臣們登上了龍首原拜將壇,開始正式授拜分封諸位將領,也代表著斐潛推動爵位改革的第一步,在一乾眾人的興奮之中,悄然前行。
先舉行的自然是對於天地的祭拜,對於天子的致敬。皇權麼,還是有必要維護的,至少在麵子上,這不光是針對於天子劉協,而是關係到對於整個國家的認可度。至少在現在,維護大漢的形象,遠遠比詆毀大漢要更容易讓一般的百姓接受。
獻祭天地天子的儀式之後,戰鼓隆隆而起,軍中號角手站在拜將壇之下,在鼓聲當中舉起號角,一同長鳴。
六十四名由長安士族世家良家子,以及守山學宮學子共同組成的隊列,在祭壇之下廣場中迎風而立,高聲吟誦: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台下正在隊列當中張遼聞聲不由得渾身一抖,忍不住也仰頭用著略顯得有些嘶啞的聲音和唱道:『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趙雲看了看張遼,輕輕的歎了一口氣,微微垂目,神色也是略有變化,不知道是想起了什麼。
漢樂府戰城南是絕大部分士族子弟都學過的,甚至軍中兵卒多少也有學過,此時此刻也都紛紛應和起來,『水聲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一時間聲震四野,其聲悲切壯烈,滾滾如同雷霆。
早一些的時候斐潛用的是先秦的那個『同衣同袍』作為祭奠陣亡將士的曲目,但是後來有人諫言不妥,最終便換成了漢樂府《戰城南》。
在祭壇前方廣場之上,戰城南樂曲漸入尾聲,隨著最後一句『朝行出攻,暮不夜歸』三疊而儘,鼓聲再變,然後號角手退下,鐘磬絲竹等等加入了進來,而六十四名的舞者,也在鐘鼓樂曲之中,開始進退變幻了起來。
今日用的,便是黃月英當日決定的帗舞。雖然是小舞,但是當六十四人一同舞動的時候,尤其是其中十六人高高舉著鑲嵌了黃金玉石,懸掛了五彩絲綢的長柄木帗揮舞起來,在陽光之下熠熠生輝,還是相當的絢麗多彩,引人注目,動人心魄。
整體整齊度麼,大體上還算可以。
斐潛站在拜壇之上,居高臨下自然看得清楚,畢竟是以良家子組建的臨時舞者隊列,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打磨到了這樣的程度,也算是不錯了。
帗舞的華麗多變,將原本祭奠將士亡魂的悲傷調和了一些,待到帗舞結束之時,伴隨著鐘鼓再一次的轟鳴,祭壇上下左右,一同高喝出大漢開國皇帝的那三句著名詞章,代表著拜封儀式正式開場!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雖然這首詩隻有短短三句,但在重複了三次的疊唱之下,又是有雄渾的鐘鼓伴奏,磅礴氣勢衝天而起,震懾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