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情並不像他所想那樣,到了北大營,雖然沒有人身自由,但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今天遇到候作義,還給了自己辯駁加調侃的機會,他知足了。
而且聽方誌義的口氣,好像並不想怎麼為難自己,既然還能為路家爭取到一些利益,自己就算死了,也是值得的。
於供奉則一頭霧水,當初答應老太太,隻要見到路高,一定會活著把他帶回來,可他自己不走,卻讓自己押運錢款回路家,這是怎麼回事?
見於供奉不太明白,路高大聲說道,“於供奉,回去告訴我爹和我祖母,就說我在這裡很好,過些日子就能回去,這是方誌業元帥親口告訴我的。”
第二天一早,天氣晴朗,方誌業讓自己手下的親兵跟著於供奉,押運著兩千多萬銀的白銀直奔真源州而去。
而北大營這邊,候作義在中軍帳查看了一下近期戰況,前幾個月方誌業自作主張,主動出擊,被契丹騎兵射殺好幾萬人,大敗而歸,當然這一切都被安在了死鬼時學海的身上,候作義也不好說什麼。
路高則被方誌業留下,候作義問起時,就說是誤會,現在路高自己願意留在北大營做客幾天。候作義也不能說些什麼,被候作義帶來的士兵全都安頓了下來,原來北大營有兵七萬,加下候作義帶來的十五萬,現在的北大營擁兵已過二十萬,相當時宋朝鼎盛時期,全兵力的四分之一了。
雖然宋朝號稱擁有八十萬禁軍,實際上,宋朝的軍隊分為“禁軍”、“廂軍”,此外還有“鄉兵”、”藩兵“等等。禁軍就相當於中央軍,歸皇帝直接領導,廂軍其實是配軍,就是犯罪之人流放的地方去當兵,鄉兵是一些地方武裝,屬於私人武裝力量,藩兵人數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禁軍中還包括各地節度使,指揮使手裡的軍隊,而八十萬禁軍真實兵力,五十萬不到,還被分散到各地,維持地方治安,這樣就可以不用大量的糧食周轉了,節省了人力物力,就像這次,一道聖旨,候作義才從遠離開封的江陵,鼎州一帶,召集了十五萬士兵,這些士兵分屬五個指揮使,集結之後才歸候作義統一指揮。
如果能統領這二十二萬的軍隊,方誌業的大名一定可以名垂青史了。
這一天過的就很平靜,方誌業也沒有什麼過格的動作,大家相安無事,但是,一股暗流在北大營湧動,而暗流的源頭,就是這個不安分的路高,他沒事時,就在北大營東北部的狩獵場,單身一人狩獵,還時不時的把獵物帶回軍營,和將士們分享,卻不分給候作義一塊。
如果眼神能殺人,路高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但他渾然不覺,依然我行我素。,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