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兒雨水少,草比糧食長得好,這些年風沙大,很多地方連草都不長了……”中年男人像找到了知音,很樸實地打開了話匣子。
劉學習他們幾個沒有去過西北,聽著中年人介紹與他們家鄉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都聽得入了迷。
中年男人的口才不錯,雖然眼界和知識並不算廣,但是劉好好有意讓弟弟妹妹多聽一些,便引著他往下說,還真讓中年男人給他們上了難得的一課。
中年男人剛開始還隻是訴苦,說到老家的曆史和名人,便湧起了一股自豪感,大說特說當地的傳說故事,將劉學習他們三個唬得一愣一愣的。
他說的起勁,孩子們聽得起勁,其他的乘客卻聽不下去了,這中年人把自己的老家誇得天上有,地上無,仿佛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一般,這牛皮吹得可不是一般大。
有一個年輕的男學生推了推眼鏡,不屑地冷笑,“大叔,照你這麼說你們那兒還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啊,可是怎麼和曆史上的記載不一樣啊?”
劉學習他們幾個聽得入腦入心,一股腦地都相信了,完全沒想到還會有人出來質疑,不由得麵麵相覷,不知道誰說的是對,誰說的是錯。
中年大叔漲紅了臉,頗有些惱羞成怒的樣子,“咱們家鄉那兒都是這麼說的……”
“那可真是有意思了,我正好是學曆史的,要不等到了京城,咱們當麵請教請教我的導師?讓大家考證考證?”眼鏡男神色倨傲,帶著一股文人的清高倔強,為了一點兒小事也非要和人論個是非對錯。
這讓中年大叔很下不來台,他也是個乾部,在他們那兒是很受人尊重的,被個年紀輕輕的毛頭小子這麼當眾擠兌,麵上很難過,但這年輕人看上去就是個讀書人,在這個大學生被稱為天子驕子,受人崇拜的年代,說的又是年輕人的專業領域,他還真沒有底氣去和他對上。
劉好好有些看不下去了,開口轉圜道,“民間傳說很多都隻是口耳相傳,真實性的確有待考證,但是旅途寂寞,我們當做故事聽聽也就算了,何必這麼較真呢?”
火車上閒聊吹牛的人多了去,比起那些把自己的牛皮吹上天的人,中年大叔說幾個當地的民間傳說還真不算什麼,這個年輕眼鏡男針鋒相對倒顯得小家子氣了。
“原來這就是京大學生會主席劉好好同學的治學觀?”眼鏡男一臉諷刺地調轉槍口,轉而攻擊起了劉好好。
劉好好有些意外,她覺得眼鏡男看起來很麵生,自己應該是沒有和他接觸過才對,他卻能叫出自己的名字,顯然是對自己有所了解,難道他也是京大的學生?
還沒等她想明白,眼鏡男毫不掩飾自己的不屑,自顧自地說了下去,“如果京大的治學觀是這樣的,我還是真得感謝自己沒考上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