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們就不賺錢,工廠賺來的錢,咱們捐給村裡修路修學校?”
蘇華年的三個兒子不遺餘力地勸道,他們都看出了蘇華年對家鄉的執念,生怕他像另一位大華僑一樣將全部身家都無償捐回家鄉。
雖然不能說所有的南洋華僑都愛國愛鄉,但有一部分華僑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和執念,是他們這些後人完全無法理解的。
對蘇華年的幾個兒子來說,隻要能保住在國外的產業,拿一部分錢回鄉折騰,不管工廠的前景如何,都是劃算的,就當是花錢哄老爺子開心好了。
蘇華年十分掙紮,陷入了沉思,劉好好並沒有來打擾他,她知道他需要時間思考,不會這麼快就輕易允諾,她可以淡定地和那些重利的商人談條件,卻沒有辦法去利誘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
她之所以一來長福縣就把寶全壓在他的身上,就是因為她了解他的人品和為人,長福縣後來的國際大港就是這位老人一手投資建設的,他為了長福縣的發展國內外地奔走,比他們這些本土的官員還要上心。
如果沒有他,長福縣隻是一個完全依靠外彙,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富縣,可以說是他創造了長福工業區,讓一個縣從此擺脫貧困,走上富裕,這樣的老人無疑是值得敬重的。
劉好好前世並沒有和他打過交道,因為等她有資格和他打交道的時候,他已經駕鶴西去了,但是他為長福縣所做的事已經成為了傳說。
當初在長福縣辦工廠是後來蘇華年回鄉考察了十幾次後,自己想出來的主意,劉好好的出現隻是把時間提前了,所以她有把握他遲早會答應。
這一次,蘇華年最終還是對劉好好的提議不置可否,隻是在臨走之前請村裡組織建設電站,架設電線,並出資給每家每戶安裝電燈,請劉好好幫忙將縣裡自來水廠的水管接到村裡,讓村裡每家每戶都能喝上自來水,一應費用全部由他負責。
同時還購買了拖拉機、抽水機、電動打穀機給村裡使用,因為國內的化肥、農藥緊缺,又特地從海外購買了化肥、農藥,分給村裡的每一戶農民。
還給村裡的小學修了新的校舍和操場,給鎮上的中學捐建了教學樓和圖書館。
這些零零碎碎的加起來總共捐了一千萬出頭,頓時震驚全縣。
長福縣的華僑很多,而且不乏把持南洋經濟命脈的巨商,蘇華年甚至不是最有錢的一個,卻是迄今為止在長福縣捐錢最多的一個。
這樣的大手筆把清口村的村長林賢良都嚇得說不出話來了,蘇華年的兒子上次回國,不過隻是捐錢修了祖墳和祠堂,他本以為蘇華年是個普通華僑,不明白劉好好如此熱情周到的用意何在,卻沒想到蘇華年在臨走前來了這麼驚天動地的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