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買(1 / 2)

弓形蟲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進化的巨大威力。我們在這裡說的“進化”可不隻是生物從“低等”到“高等”的轉變過程,而是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變得越來越強。弓形蟲看起來是某種“低等”的原生生物,而老鼠、貓和人類各個看起來都是“高等”的哺乳動物,但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卻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基因的延續找到了聰明的方法。弓形蟲對動物行為的支配告訴我們,生命其實無所謂“高等”和“低等”,所有的生物都在進化中形成了最有利於自己的策略,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生命都是適應我們當下的這種環境的“成功者”。

不僅如此,弓形蟲的例子還能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自由意誌”,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由意誌”指的是我們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我們能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做出選擇、並付諸行動。但弓形蟲給了當頭一棒,我們忽然發現,我們的個性有可能被一種小小的寄生蟲所改變,我們崇高的“自由意誌”也變得不那麼靠譜了。

到這裡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弓形蟲的例子了。弓形蟲的基因組中有一種哺乳動物的基因,這種基因所編碼的一種酶可以用於合成多巴胺,而通過多巴胺的合成,弓形蟲控製了動物的行為,最終增加了延續自己的基因的可能性。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通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不僅看到了進化的巨大威力,還讓我們對“自由意誌”產生了一絲質疑。或許我們從來就沒有想象的那麼獨立,我們自以為屬於“我們自己”的個性和生活習慣有可能是被其它的生物所控製的,這是一個讓人震驚的結論。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例子,這個例子可以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這個例子是關於“鳥喙”的,所謂的“鳥喙”指的就是鳥的尖嘴。你可不要小看這些鳥喙,它們曾在進化論這一科學理論的發展史上產生過巨大的貢獻,當年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旅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島時,正是因為比較了不同島嶼上的鳥的鳥喙形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才啟發了他對“物種起源”問題的新思考。後來,美國的進化生物學家格蘭特夫婦也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研究,得到了許多重要的發現。在這本書中,有好幾位科學家在討論中針對鳥喙的問題介紹了一些有意思的觀察結果,這些研究對我們理解進化的機製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有著很重要的啟示。

那麼鳥喙到底能給我們一些怎樣的啟示呢?我們不妨根據“人工生命之父”克雷格·文特爾的討論來思考這個問題。

假如島嶼上經曆了一場旱災,那麼這對於存活下來的鳥的嘴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要分析鳥的嘴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首先要看的是鳥的食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旱災所直接影響的其實是生活在陸地上的植物,這些植物及其種子常常會是鳥的主要食物來源。經過一場旱災,大量的植物不但會乾枯,植物的種子也會受到威脅。那麼對植物而言,要想在旱災中生存下來,一種可能的方式就是讓種子進化出堅硬的外殼,這些外殼可以保護種子不至於過分失水。

說完植物,讓我們回到鳥類來。假如一開始在小島上的鳥有著各種各樣不同形狀不同強度的鳥喙,那麼在經曆了旱災的自然選擇之後,隻有那些有尖利的鳥喙的鳥才能撬開植物種子堅硬的外殼,吃到食物,最後生存下來。也就是說,一旦環境變得惡劣,小的種群就會開始形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