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 111 章(1 / 2)

聽聞王爺親子和葉知州家裡的一對雙生子都去雁雲綜合學院念書了。

一群原本老古板的人又湊做堆嘀咕起來了,王爺和葉知州都是做人親爹的,總不能坑害親子吧,那書院的教學質量應該不會太差。

也有心思活泛的,就算教學質量一般,能和王爺孩子還有葉知州家的孩子們接觸一下,交交朋友,也沒有壞處嘛,萬一家裡頭哥兒小子運氣好,玩到一處了,那他們老子我,豈不是就和王爺還有葉知州搭上線了?

於是緊趕著一窩蜂地跟著把家裡孩子往書院送。

於是繼上回招生後,這開學典禮都過了,書院又迎來了一大批入學的學生。

掌院校長拿不定想法,去討葉崢的主意,葉崢大手一揮,既然送來了,咱就要!

開玩笑,這一批可都是高質量生源,都是家中精心培養的孩子,提高平均素質的,如今給送到書院來了,怎能往外推呢,那不是傻麼。

三月農閒,近郊又多了不少青壯。

葉崢就照計劃把人安排去修善堂和公廁了。

五月,麥收時節,葉崢又解放勞動力,讓他們各自回家收麥收稻收土豆,收過這茬繼續回來,城裡還招工。

學院裡也很人性化地放麥收假,把一堆十幾歲的讀作孩子,實際在古代已經是勞動力的孩子們放回家乾活。

就這麼流轉著做,兼顧田地,又不耽誤建設,農民們肚子吃飽,倉裡有糧,匣中有錢,孩子在學堂,想著以後的奔頭,就生出無限力氣來,抽空還能和媳婦多生娃。

順帶提一嘴,去年至今,雁雲州三縣兩郡新生兒出生人口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峰。

這也不奇怪,糧食問題一直是限製古代人口增加的主要問題。

葉崢學過的曆史裡頭幾次XX盛世,幾次人口大爆發,都是因為引進或者改良了一種糧食作物,百姓吃得飽穿得暖,自然就生孩子了,出生的孩子多,青壯勞動力就多,農業社會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人一多,自然就有盛世了,這是一種曆史規律,而非僅是書上記載的某個統治者治理得好,凡此種種榮譽都應該歸於人民。

這一年,京中發生了兩件大事。

太子替明光帝巡視河工之時,爆出了在賑災糧中摻入沙子泥土以中飽私囊的醜聞,賑災糧既動了手腳,河堤自然也是豆腐渣工程,大水衝垮河堤,淹了一個縣的良田,好在傷亡不多,明光帝震怒,幾乎要廢太子。

就在這時候,又有流民上京告禦狀,曆經九死一生,把血淋淋狀書遞到了明光帝手上,告發大皇子在漠北殺良冒功,屠了一個平民百姓的村子,把他們的頭顱當做來犯的敵人,給手下私兵充軍功。

這兩件事一發,明光帝可謂怒急攻心,聽說當朝就犯了劇烈頭風,還是用了道長仙丹才逐漸平息下來。

此二事一發,大皇子被卸了兵權,太子被褫奪輔國之職,二人雙雙禁足反思,不許出府門一步。

丟下的工作由底下的五皇子和六皇子共同執掌,商議行事。

遠在京城發生的動蕩,和雁雲州連邊都搭不上,自然影響不到這裡。

又是一個金秋十月。

下頭商賈不知通過什麼辦法從江南出產大閘蟹的地方弄了幾筐肥美大螃蟹來,進獻給雲公子,雲清轉手送了三筐去雁雲郡王府,兩筐帶回了家。

王府自然是不缺螃蟹吃,連往年雲府的螃蟹也都是王府送來的,東西不值什麼,難得的是這份記掛的心意,今年他家既然先得了,自然得投桃報李,也給王府送。

正逢休沐,書院又放秋收假,難得一家人齊齊整整都在,乾脆出門去近郊的山穀秋遊。

這山穀可不像從前雜草樹木叢生,而是地裡樹根石頭被清理得一個不剩,連硌腳的小石子兒都沒有一個,除了特定地方留了景觀花木,整個山穀連帶兩個山坡都被一種手指長的柔軟小草覆蓋著,這草叫不出名兒來,但長起來就像地毯一樣,一片片,有專人養護。

葉崢他們到的時候,山穀裡已經有了不少遊人,有的在放紙鳶,有的擺著茶桌聊天,也有走來走去賞景說話的,可見大家都不傻,大好時光哪能悶在家裡。

葉崢他們沒有帶很多伺候的人,也就日常跟著葉崢的餘衡阿坤,日常跟著雲清的哥兒陳風和漢子阿奎,另外就是家裡頭大管家草哥兒的草哥兒底下得用的菊伢。

幾人麻利兒尋到一處風景好的地方擺上桌椅板凳風爐茶水,菊伢鋪上桌布,放上蟹八件,又將食盒裡還冒著熱氣的大螃蟹一隻隻擺上桌子,給每人跟前倒上暖暖的菊花酒和薑醋,還待站在一旁伺候,草哥兒就揮手:“你們也彆杵這裡了,反正螃蟹也多,你們也自己尋一處地方吃蟹喝酒去吧。”

餘衡阿坤還有陳風阿奎,都是看著各自主人點了頭才道謝下去,餘衡順手就提走半筐螃蟹,自尋地方樂嗬去了。

一桌子人,隻有淩嘉裕規規矩矩用蟹八件,其餘人都是直接上手的。

用手的自然比用工具的吃得快,葉崢都吃完一個螃蟹了,淩嘉裕還在慢吞吞拆肉,拆出來倒都是好肉,一點破碎沒有,都堆在巴掌大的瓷盤裡。

葉崢懷疑等他拆完,那蟹還能照原樣拚起來。

不由慫恿他:“小五,你用那多不得勁,瞧我的,一咬,一嗦,那肉可不就出來了?這場麵上又沒生人,你就上嘴咬,不會有人笑話你的。”

小小年紀整天端著,葉崢替他累得慌。

淩嘉裕應了一聲,那手上還是悠然自得拆著蟹,動作卻是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