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法器是不能亂玩的(1 / 2)

有點意猶未儘的杜清和,才在遺憾的歎息下,用了一頓齋飯。

好吧,是一頓真正的齋飯,除了菜就是米,沒有辣椒,沒有蔥蒜。是不是很奇特?說個常識給大家知道,最早吃素的是道教,而不是佛教。這麼說吧,世界上的佛教,也就漢傳佛教是吃素的,其他佛教甚至連結婚都行,比如霓虹。

而且,一開始道教吃素也不是什麼都不吃,而是不吃葷。葷這個詞呢,跟沒啥關係,本意是指是指蔥、蒜等辛臭的蔬菜,後來才是指部分動物食物,如雞、鴨、魚等。也就是說,一開始不管道教佛教都是吃的,隻不過人家不吃蔥蒜而已。

道教吃素,是源於習慣問題。因為在秋戰國的時候,類很少,百姓很難能吃上一頓,所以吃素成了習慣。要不,中國怎麼有悠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呢,五穀就是古代一脈傳承下來的。

而且,有“老莊”之稱的莊子,也曾寫下過吃素的詞句,這是老莊清靜淡泊的思想,和素食是一脈相承的。《莊子》上說“蔬食以遨遊,泛若不采之舟。”

道教出現之後,講究修養,最高境界是長生不老、化羽成仙。比方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常食桂芝”。還有個叫赤將子轝的,專吃百花,每天嘴裡百花齊放,嚼完了怕噎著,就著點露水喝。《列仙傳》中有記載:“子轝拔俗,餐葩飲露。”這人終於吃成了花仙子。

《西遊記》裡延年益壽的神級食物都是素食,比如王母娘娘的蟠桃和鎮元大仙的人參果,還有不少講究的素食,看看五莊觀兩位道童給唐僧師徒上來的飯菜:“都是些醬瓜、醬茄、糟蘿卜、醋豆角、脆萵苣、淖薺菜,共排了七八碟兒。”這正是“全真派”道家的素食,正宗的淮揚風味。

所以,今天杜清和在白雲觀吃的齋飯,也是淮揚風味的。

奇不奇怪?在京都吃到的居然不是京菜,也不是宮廷菜,居然是淮揚菜!其實這也是全真教的一脈傳承,做菜都這個風味了。所以記得,不是佛教提倡吃素,而是跟隨了道教的潮流,是屬於跟隨戰略。曆史上,和尚吃素,是從梁武帝開始的。

曆史不過關的童鞋就要問了,梁武帝是哪個皇帝?

唐朝詩人杜牧有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梁武帝就是南朝的皇帝,也叫南梁。這個梁武帝被成為“皇帝菩薩”,名字叫蕭衍,平生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修佛寺。這位梁武帝大大的生活甚是節儉,一蔬食,過午不食,草履葛巾,羅綺不染。他把佛教慈悲戒殺理論和儒家“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是以君子遠庖廚”的仁恕思想結合起來,不僅自己不食,還要求連國際的祭祀也要戒殺,用蔬菜果品代替原來的豬牛羊等。

也就是說,漢傳佛教的吃素,跟佛教是沒啥關係的,不過是本土化的產物,還是一位皇帝一拍腦袋的想當然耳。

也是在梁武帝的介入下,他下旨專門頒布《斷酒文》,集眾僧於佛前發願,立誓“永斷酒”。由於梁武帝的強力倡導,漢傳佛教僧尼改變了原來食“三淨”的習慣,戒酒茹素,清淨口業,素食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傳統。

在梁武帝響鼓重錘的號令下,斷酒的詔令執行相當成功,南梁境內僧眾不複飲酒食。而且在北齊文宣帝即位後,也仿照梁朝之製,詔令齊國境內僧眾“斷酒”。及至隋唐佛教,僧團不複飲酒食。可以說,中國佛教的全麵食素,確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正治力量“製斷酒”。事實上,當時的佛教律典中,食素是找不到根據的。

習慣成自然了,以後的和尚就不吃了。

而道教,是真正一開始就提倡食素的,因為覺得食素養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