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人才與設備】(1 / 2)

重生野性時代 王梓鈞 4376 字 3個月前

位於張江園區的工廠裡,剛運回國的一批設備正在進行調試。

張如京帶著宋維揚一路走去,他並不主動跟員工說話,員工也完全當他不存在,都在各自忙著手裡的工作。

宋維揚自嘲道:“早在幾年前,我就想創辦芯片製造企業。當時我手裡有點錢,於是心血來潮想玩玩尖端科技,結果仔細詢問倪院士之後,嚇得我趕緊打消異想天開的想法。”

“哈哈哈!”張如京笑得很歡樂。

像倪院士這種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一心想做自主芯片和操作係統,但他也不敢說自己開芯片工廠,隻能設計好芯片讓彎彎公司代工。

困難有三:一是錢,二是人,三是機器。

而這三個困難因素當中,錢反而是最好解決的,政府如果真想搞,砸鍋賣鐵也能湊出幾百億啊。

真正困難的是人才和機器,中國政府在過去的20年裡,為了發展半導體各種砸錢。但是沒有合格的人才,清華和中科大的師生再牛逼,也不可能憑空掌握相關技術。當時負責技術引進的,都是60年代和7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批,他們當年能學到什麼知識?即便花錢引進了技術,天天對著彆人的圖紙,也無法將技術給完全吃透,更彆談進一步的做技術研發。

想要有所作為的領導們就琢磨,既然沒有過硬的人才,那咱們就花時間慢慢培養。於是不斷花錢引進技術、引進設備,跟跨國企業搞合資,一邊搞生產實踐,一邊積累技術和人才。這個思路放在其他行業是可行的,包括許多製造行業,確確實實成功了。

但是,有個東西叫“摩爾定律”,有個組織叫“巴統”,有個協定叫“瓦森納協定”。

摩爾定律的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腦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巴統和瓦森納協定則規定:限製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高科技設備,能批準出口的技術設備,通常比最先進的晚兩代(加上引進時間和落地消化,中國拿到手的技術通常落後三代)。

這幾個東西疊加起來,導致中國引進大量落後的技術和設備。剛開始一兩年或許勉強夠用,但還沒來得及消化,這些技術和設備就已經被徹底淘汰。於是國家的扶持項目宣告失敗,過幾年政府還是不甘心,又動輒數十億元的引進技術和設備,結果又迅速被淘汰了。

所以,幾年前宋維揚屁都不懂,手裡有點小錢就像做芯片製造,等他了解實情之後迅速打消念頭。彆的不說,設備他就買不到,買落後兩三代的東西有個屁用啊!

現在宋維揚非常好奇,盯著工廠裡的那些設備問:“張先生,你是怎麼把這些先進設備搞到手的?”

張如京笑道:“你猜。”

宋維揚道:“我聽到一個傳聞,說你找了美國五家教會做擔保,保證中芯國際的芯片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用途,最後才拿到了這些設備的出口許可。”

“哈哈哈哈,”張如京嘴巴都笑歪了,“這個說法很有想象力。”

宋維揚試探道:“高盛在悄悄使力?”

張如京點頭說:“高盛和華登做的擔保,還出錢遊說了一些美國部門。”

“這就說得過去了。”宋維揚瞬間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