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赤壁賦(1 / 2)

【蘇軾在黃州,不僅廚師當得漂亮,凡是好吃的,都要在詩上宣揚一下,廣而告之,而且蘇軾他很喜歡和尋常人打交道的,儘管“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他也不覺得難堪,反而“自喜漸不為人識”,他非常喜歡這種不被人識的鄉野凡俗生活。】

【從名滿天下到無人認識,從蘇軾到蘇東坡,說蘇軾脫胎換骨了也不為過。五十畝的坡地,兩度遊曆的赤壁,黃州,便是蘇東坡最初的精神涵養地。】

如此說來,黃州這地位確實不輕。

李世民心下評判道。

【居住於黃州的最後幾年,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創作上,蘇軾各方麵提升都有了質的飛躍。從忐忑到到從容,而今蘇軾他的心胸早已像汪洋大海那樣,雖然會有波瀾,但是總體是保持穩定的。】

【關於這一點的最好體現,便是這首詞——《定風波·三月七日》,也是屬於經典作品了,影響力非常大,不背不是中國人的那種。】

"不背不是中國人的作品,有點多吧。"劉徹吐槽。

本來盤點的就是高中必背,那這些必背,算不算得上是不背不是中國人?

大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在大雨天“吟嘯" "徐行”……可見外物不足以讓蘇軾掛心呐。"

李白一邊讀,一邊內心也跟著心潮澎湃起來,又是一篇開頭便知不凡的佳作。都說詩仙灑脫,蘇軾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真是讓他都要對蘇軾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

“穿和打,這兩個字都用的極好,突出了雨勢大和突然,和莫聽相稱。”詩聖在線講詞,咬文嚼字版杜甫上線。他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繼續說道:

"麵對疾雨不躲避、不懼怕,反而有種享受風雨之感。"

而蘇軾對此的態度是——“莫聽”。而“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句是反問,也是對前一句的延伸,更是和小序中“同行皆狼狽”形成了鮮明對比。

大唐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得真好。”

李世民眼直勾勾地盯著天幕,心跳直砰砰跳個不行。

真的很難不對這樣的

詞句無動於衷,李世民表示蘇軾也太會寫了。竹杖芒鞋這是典型的平民裝束,馬呢,自然是為達官貴人所騎行。拄著拐杖穿著草鞋在雨天能勝過騎馬?

嗚嗚,朕就喜歡這樣的。

他理解到蘇軾的意思是,凡人活得輕鬆自在,與高官厚祿的人相比過得並不差。在親身經曆這些波濤詭譎的政治風雨後,李世民對此深有同感。

誰不喜歡輕鬆自在地活著,現在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事情也多啊。一想到亟待解決的各種事情,李世民忍不住哀怨了一下。

忙死我了。怎麼當了皇帝之後反而更累了,他瞅著他爹李淵當皇帝的時候那可是一點都不累啊。

可惜李世民也不想想,李淵當年文有太子,武有秦王,不說臣子了,連兒子都很頂用。

有什麼活兒,比如那種非要皇家出麵的不想去直接安排給兒子不就行了,他在後宮瀟瀟灑灑,當然活得很舒服,

大漢

劉徹表示,莫說大唐王朝了,他大漢天子也喜歡這詞。“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豬豬陛下哼唧,然後開始搖頭晃腦。無畏無懼,誒,主打的就是一個麵對風雨的不屑一顧。

"蘇文忠這副詞,無論什麼時候讀,都讓人心生豪邁。"

哈?為什麼不直接叫他文忠公。諡號文忠的可太多了,大唐六位,大宋十幾位,甚至蘇軾的老師歐陽修,諡號也是文忠,隻能用姓氏加以區分了。

後世蘇軾的崇拜者直接一個眼淚汪汪,這首《定風波·三月七日》,即使是在蘇軾眾多的詞裡麵,也算的上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了。

因為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才是後世諸多文人墨客他們所追求的。

大唐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真是……曠達又灑脫。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堪稱全文的點睛之筆。”

風雨,又是一語雙關,李白發覺蘇軾是真的好愛玩這一套啊。這既可以指路上遇到的自然風雨,也可以指政治上經曆的風雨。

而前麵的歸去,聯想到蘇軾的處境和他對陶淵明的喜愛,很難不懷疑是化用了歸去來兮。

但與陶淵明不儘相同,陶淵明是辭官歸隱,而這裡隻能看

得到蘇軾的淡然和釋懷。

“而且穿林打葉雨,一蓑煙雨,也無風雨也無晴,總共描寫了三次雨,每次的雨都不一樣。”杜甫也隨之補充。

這三次雨分彆是:自然的雨、自己經曆的風雨、以及對風雨的見解和感受。"途中遇雨這本是一件小事,蘇軾卻能因此以小見大。"

用人生的特定小事來體現人生哲學,能做到這個地步,可不容易。秦始皇微微眯了下雙目,更心動了。

女聲對此也感觸頗深:

【誰沒經曆過道中遇雨的困頓?但是有的人除了唉聲歎氣和發牢騷外,彆的什麼都沒留下。而蘇軾卻能將其詩意地表達出來,在困境中會選擇不斷的堅持和超越。】

【我想蘇軾他是喜歡黃州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認為自己有功業可言的第一個地方,就是黃州。】

黃州惠州儋州………噗。

劉徹嘗試憋笑,但忍不住,撲哧樂出了聲,臉上也隨之露出一個大大的狡黠微笑。蘇軾看得還挺開。

看過之前的對比表之後,誰不知道這任地方一個比一個離譜。

【然而再喜歡也終有分彆的那一刻,宋神宗元豐七年四月一日,神宗忽然親書手劄:“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宋神宗的意思嘛,還是想用一用蘇軾,但是新黨勢大,所以才取了這樣一個調往汝州的折中法子。】

【於是就這樣,在在黃州生活好好的蘇軾,接到了一紙量移汝州的任命。而對於蘇軾而言,這次雖是從遙遠的黃州調到離都城汴梁較近的汝州,但蘇軾的態度對此的態度是興致缺缺。】

為什麼興致缺缺?汝州不好嗎?李世民不解,眉心為之一蹙。

汝州這地方不錯的,在隋朝開始就是直隸州,到這個地方磨練磨練,興許就又被啟用了。

【沒有官複原職,待遇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提高,職位仍然是“不得簽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雖是改遷,然而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軾的仕途命運。既然同樣是當州團練副使,笑死,在黃州呆著不比去一個新地方香?】

【黃州可是在詩人命途最困窘時接納了他,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四年多的時間與當地百姓朝夕共處,蘇軾早已深深上眷戀這片可愛的土地。而為蘇軾的黃州生活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的,則是這首《

滿庭芳·歸去來兮》】

《滿庭芳·歸去來兮》全文陳列其上。

和之前的豪放截然不同,這詞讀起來又是一番全新的感受,溫暖又親切。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儘楚語吳歌。"劉徹感受到了蘇軾的不舍。

雖然沒直說,但是黃州這架勢儼然是蘇軾的第二個家了。家裡的孫子輩的,不僅不會說四川眉山的方言,反而儘楚語吳歌,隻會說黃州當地的話。這哪裡是眉山人啊,這分明黃州本地人的模樣。

大唐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沒事兒朋友串串門,喝喝小酒,這日子.…“怪不得蘇軾不想去汝州,換我我也不想去。”

杜甫覺得這種日子就是他心裡的理想生活狀態,要是這朋友是太白兄.…唉呀媽呀,偶像天天找我串門喝酒,這也太美好了。

杜甫暢想未來,心裡美的冒泡,嘴角的弧度一旦上揚就徹底壓不下去了。這小子想什麼好事兒呢想得這麼開心。

而李白坐在他的對麵,看杜甫的表情可謂是看得一清二楚。納悶,我這麼大個人就佇在他對麵,然而他卻當做沒看見。也不跟我說說,說好的是我迷弟呢。今天的李白不高興。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大漢

江南的父老鄉親呐,也請記得把我打魚的蓑衣時常拿出來曬一曬。

"這黃州人看了心裡得多熨帖啊。"

劉徹懶懶散散地倚在榻上,勾唇一笑。連他看了都心裡覺得熱熱的。

是啊,而黃州這片可愛土地上的平民百姓則是比劉徹表現得還誇張,比之誇張百倍,千倍,甚至上萬倍。

“蘇翁……蘇翁他不想走啊。”有感性的已經開始抹起了眼淚。

光是蘇軾為拯救溺嬰做出的善舉就值得黃州人惦念一輩子,更彆提他為黃州文化方麵做出的巨大貢獻了。

而赤壁……其實真正的赤壁也不在他們那兒。

文赤壁,武赤壁,為什麼有兩個赤壁呢,因為文赤壁蘇軾打卡了啊,沒有蘇軾的兩詞一賦,就沒有黃州赤壁後來的名氣。文赤壁的"文"字就是因此得來

所以實際上,黃州最出名的赤壁和東坡雪堂,都是蘇軾一個人的功勞。

因為蘇軾為黃州所作出的一切,他們太想要留住蘇軾了,而且這一點越是和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這一天越近的時空表現得越明顯。

“不行,一定要把東坡先生留下來!”黃州人此刻坐立難安,雙腿躍躍欲試,忽然很想到蘇軾的雪堂裡逛一逛。

至於四月一日當天的黃州當地人已經開始去蘇軾家裡堵人了。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隻能“來往如梭”。但蘇軾實在是不想去汝州,於是告彆黃州後,蘇軾便開啟了旅遊打卡模式。】

“四月發黃州,自九江抵興國,取高安,訪子由,因遊廬山”。

【看望弟弟後,蘇軾遊覽了廬山。廬山很美,但是蘇軾不太想寫詩。】

天幕賣了個關子,果不其然,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為什麼不想寫呢。

【畢竟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在,如果不是頂頂好的作品,寫出去也隻能是貽笑大方了,君不見李白自己麵對崔額的《黃鶴樓》的態度be like——】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Q版李白落淚。

啊?

"居然有人能把詩仙逼到這種地步,這首詩得多厲害啊。"

讓詩仙都不敢寫的作品,劉徹對崔顥這首詩驟然期待值拉滿,升起了十二萬分的好奇。

【畢竟這首詩號稱七律第一,打不過也很正常。】

???

什麼鬼?

"七律第一難道不是《登高》嗎?"

劉徹疑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記憶出現了偏差。就在劉徹懷疑人生之際,《黃鶴樓》全詩悄悄出現在了天幕上。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事實證明,根本沒有什麼仙人。”

被天幕無情詐騙過的劉徹看到開頭蚌埠住了,誰懂。

他真的會患上一些個仙人的ptsd。

就當是一場夢,醒了還是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