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章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1 / 2)

天幕沒有在陽關停留太久,地圖的變化仍在繼續,眾人的視線緊緊凝在天幕上,屏住呼吸、睜大眼睛,生怕錯過一絲一毫的精彩。

羌笛聲起,那隨風傳來的嗚咽曲調,一下子就把人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邊塞之中。

“《楊柳枝》。”

李白來了精神斷言道。

這首曲子李白並不陌生。

《楊柳枝》本於隋曲《柳枝》,是一首民間因隋煬帝□□而作的樂府曲。

羌笛,《楊柳枝》,這兩個元素疊加在一起……

未等天幕將詩句打出,李白大概已經猜到了接下來這首是何人所作的詩了。

除了王季淩的涼州詞,怕是彆無他想。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片廣袤無垠的土地,黃河波浪滔滔洶湧澎湃,猶如一條絲帶迤邐直直飛上雲端。

而在黃河之下——

惟山與城!

山之多,千萬裡連綿不絕。

山之高,高達萬仞不足奇。

與此同時的大唐向來端莊持穩的長孫皇後卻忍不住頻頻回首。在她的身旁,有個人此刻正癡癡地,飽含深情地望著天幕。

那個眼神……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看的是天幕。長孫皇後真要有點懷疑人生了。

與長孫氏差點陷入了自我懷疑不同,李世民分外享受這種孤危的氛圍。

是的,孤危。

山愈高,城愈小。

山愈多,城愈孤。

“城”與“山”對比是那樣強烈。以至於這塞上的孤城是如何的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便充分展露了出來。

孤是孤獨,危是危機。

這是一種奇妙又熟悉的感受,起碼對於李世民而言確是如此。他不懼孤獨,但為危機的到來感到不由自主的興奮。

那是連毛孔都叫囂著舒張開來的感覺。

李世民享受這種感覺。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春風不度玉門關……

又是一位唐朝的詩人。

“這唐朝的詩還真是還真是不一樣。”

劉徹心折不已,不由語帶感慨道。

戍守邊疆苦嗎?

苦。

然而從陽關到玉門關,都不是單純的哀戚悲歌,反而給人的感覺是苦而不怨,悲而不傷。

比如何須怨。

何須兩字就用的很好,這點劉徹十分欣賞。

正當劉徹暗暗欣賞之際,天幕又開始了一番新的變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皚皚雪山,粼粼湖麵,陰雲翻湧而起。

墨色將至。

與之鮮明形成對比的是將士們堅毅的眼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漢

“好!”

劉徹撫掌,難耐自己激動的心情。

“若是大家都有這樣的決心,何愁樓蘭不破,何愁匈奴不滅!”

劉徹感慨連連。

對於劉徹的如此反應衛青並不意外。

樓蘭國很小,隻有五百七十戶,但卻是當道要衝,中原和匈奴若想跨國,都要途經此處。

然而樓蘭這地方首鼠兩端,多次罔顧大漢信任,莫說陛下看不順眼,滿朝文武也已經暗暗記恨許久了。

一個小國,若不是因為地理位置實在重要……衛青不齒於樓蘭這種行徑。

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

這讓他不由默默想到《左傳》裡的這句話。

春秋時鄭國入侵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在所有人都高興的時候隻有子產不隨聲附和,言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是大禍,因為楚國人前來討伐,鄭國會順從,順從了楚國,順從楚國,晉國的軍隊必然來到。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以後鄭國至少四五年內不得安寧。

在衛青看來,樓蘭的行為與當年的鄭國彆無二致,最終的結果也必定是自取滅亡。

事實也正是如此,鄭國後來不得安寧,而樓蘭呢,被大漢和匈奴吊著錘,作一次死,就會被雙方中的某一方打得接近滅國一次,樓蘭王換的那叫一個勤。

大唐

謝邀,麻了。

大唐贏麻了。

李世民老懷欣慰,與座的幾位心腹愛將有的甚至都差點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潮澎湃。

他也不例外。

這一刻,李世民對自家大唐的軍隊悄然帶上了自豪濾鏡,他們大唐,隻有他們大唐,連他人以為戍守邊疆的淒苦都能寫成豪邁壯闊!

嗯……等到今年進行殿試的時候,就拿它們當成考題吧。

李世民打定了主意,再把這幾首詩好好宣傳一番。

其實考題也隻是一次宣傳而已,gwy考試aka現代科舉考試在這一點明顯做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等等現已成為當代科舉考試大作文常用分論點套路,閉著眼睛都能寫,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詩句的印象與理解。

皇宮裡驚喜連連,茶攤上氣氛沉凝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