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 95 章(1 / 2)

在孫策的統籌指揮下,討伐曹操的大軍各分三路,井然有序地向兗州進擊。

朝廷籌謀已久,兗州方麵卻是毫無防備。驚惶之下,兗州眾人已然丟了好幾座城池。

不過這種局麵並沒持續多久,畢竟曹操可不是什麼碌碌無為的酒囊飯袋,他是真刀真槍從戰火中拚殺出來的一代梟雄。

這位令人又敬又畏的兗州牧先是將臨陣脫逃的戰犯梟首棄市,然後又大肆犒軍,封賞了追隨自己的一乾文臣武將。

恩威並施之下,大麵積的恐慌終於消失。生活在兗州的人們開始相信——他們的曹使君會再次擊退來犯之人,就像擊退溫侯呂布那樣。

也是在這時,曹操宵衣旰食地充置了兗州的布防,慎之又慎地部署對敵的軍隊。

敵我懸殊,但也不是不能一戰,從不怯戰的曹孟德按著漲痛不已的額頭,如是想道。

一邊倒的形勢很快消失,朝廷軍隊與兗州駐軍陷入了相持的局麵。

“以三千兵馬堅守了這麼久,城中那位守將也算是個英傑了。”身著銀鎧的孫伯符爽朗一笑,徐徐與自己的副將說道。

孫策口中的守將指的是程昱程仲德,他本隻是曹操身邊的一位軍師,如今卻獨率一軍,領了這駐守濮陽的差事。

先前誰也沒將他放在心上,甚至還對程昱有些輕視之意,將其視為曹操無將可用的憑證。

——文人嘛,出謀劃策還說的過去,領兵征戰?還是算了吧,這種事情就應該交給武將來做。

但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這種輕蔑很快就化為一種混雜著敬意與酸意的疑惑:不是說好的純粹文人,怎麼打仗還這麼有一套?

當然,主帥孫策是沒有類似的疑惑的,他深知本朝尚武,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就算是再沒落的士族,也不會疏忽了族中子弟的君子六藝。

而且,江東小霸王可以用親身經曆告訴你:一位看起來溫順無害的翩翩君子,可能比你的箭術還好!

那麼文人領兵,也就沒什麼好稀奇的了。他疑惑的是另一件事。

“幾日前斥候便來報,濮陽城中糧草短缺,恐怕不足以支撐三日。”眉目疏朗的青年微微垂眸,沉吟道:“三日早已過去,城中士兵卻並未因缺糧而嘩變。”

“此處又不見援軍,那麼,程仲德的糧草到底是哪來的?”

城牆之內,讓孫策百思不得其解的程昱,此時過得也並不輕鬆。

他遭到了下屬的質疑。

“將軍……”他手下的頭號屬吏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一般,猛地叩拜於地,淒切道:“……人脯之法……實在有傷天和!”

屬吏的聲音難掩氣憤,“那……都是我們曾經的同胞啊!將軍所為,實在令下官不敢苟同,望您……望您……”

“若是將士們知道,他們拿到的軍糧是……恐怕不出半日,便會嘩變啊,將軍!”他不住地叩頭,企圖讓他的上官改變這種做法。

出乎意料的是,程昱並沒表現出絲毫被忤逆的憤怒。他冷冷地將在場的眾人都掃了一圈,默然不語。

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但他的目光冰冷得近乎陰鬱,被他注視著的眾人都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顫。

在一片靜默中,處於眾人視線中心的程昱忽然收了臉上的冷意,同樣撩袍跪拜於地。

“砰砰砰——”,他叩首的聲音清脆而響亮,清晰無比地傳到了在場眾人的耳中。

他再抬起頭時,額頭上已然有了層層淤青,“昱自知罪孽難當。”

“可若是不施此法,軍糧何來?”他哀哀地看著眾人,目光近似懇求,又夾雜著偏執,“主公不顧身份,擢昱於微時,而今更是傾心相待,委我以重任。”

“我就算不思報答主公的知遇之恩,卻也不能丟了濮陽……毀了主公的半生基業啊!”

額頭已經開始往外滲血,可程昱卻仿佛沒有痛覺的泥人,一次又一次地,重重地磕在地上,“懇請諸君……懇請諸君與我共守濮陽。”

在場眾人皆有動容之色,其中更有心腸軟的,已經不忍地彆開了目光。

“滔天罪孽,止在程昱一人。”他的聲音已經帶上了顫音,哀哀切切,像是瀕死困獸,猶在苦苦掙紮。

又像是心懷不軌的惡巫,在蠱惑凡人同墮深淵,“懇請諸君,與我堅守濮陽。”

“願追隨將軍!”有了應聲的第一人,就會有緊接著的第二人。很快很快,這場逼迫主將的小小動亂就被消弭,他們跪拜山呼:

“誓死追隨將軍!”

程昱窮儘畢生心計,用儘各種手段,他甚至拋卻了為人的道德,隻為守護兗州西麵最後的屏障。

可是上天不願垂憐他,他終究還是敗了。

濮陽城門被攻破的那一刻,勝者的高呼,敗者的哀鳴全都充斥於他的耳中。

程昱卻無悲無喜、恍若未聞,隻是平靜地注視著自己手中的佩劍。

這把沾染無數鮮血,跟隨他一生的佩劍,最終橫上了主人的脖頸。

鮮血飛濺,他的身體也失了重心,直直地往城牆下墜落……主公啊,程昱負你,若有來世,願再續君臣之誼,以贖此生罪孽……

他闔上雙目,靜待自己的死亡。

“壯烈至此。”安定下濮陽之後,孫策望著城牆下的那灘血跡,歎息道:“本還想與他同飲一番,如今卻是沒這機會了。”

“罷了,著人好好收斂吧,也算是不枉這一番對決了。”

亂世人命如草芥,能在死後得到一副棺槨,已經是極為不錯的待遇了。

孫策將心中那點感慨收好,便讓人升了帥帳,繼續商定接下來的戰略。

隨軍軍師趙儼開篇便奔主題,“趙子龍、張佑維兩位將軍雖在南麵遇到阻礙,可形勢卻在逐漸好轉,想必不日便能傳來捷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