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翻雲覆雨(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47 字 3個月前

立冬前,臨鄉一百五十萬畝水稻開始收割。

且說臨鄉一地。流民年年北上,山蠻細水長流。人口直升不降。馬匹亦漸眾增多。人吃馬嚼,耗費錢糧無數。吃飯,乃是頭等大事。米糧飼料若全靠外地販來,饒是富甲一方的劉備亦負擔不起。

年前還隻有十八萬人口,年後已有六十萬餘。好在臨鄉旱地改水田,季季大熟。酈城、樓桑,戶戶建有倉樓。頗能存糧。且遷來樓桑前,移民大多忍饑挨餓,食不果腹。今年年豐收,卻皆對食糧甚是珍惜。除去足量上交少君侯田賦,新糧大多倉儲。

農人便是這樣。

隻有今年新糧入倉,前年陳糧才肯拿出販賣。若今年歉收,存糧是絕對不舍得賣。

畢竟民以食為天。劉備自能理解。

治下六十萬人口,吃穿用度,皆靠本季稻作。

老族長隨車輪舟往來各城,又親下田間地頭,實地估算。言,一百五十萬畝水田,均產六石有餘。或可得新穀一千萬石。能出粳米七百萬石。

田中稻花魚亦大豐收。田中稻花魚、禾鯉乾,年年豐產。食之不儘,做成魚乾、魚醬,大肆販賣。已成名產。先前老族長建言,稻花魚產自稻田,理當納稅。劉備卻婉言拒絕。這幾年,稻花魚季季豐產。單此一項,便收入頗豐。

換句話說,北地雖一年一熟,其實相當於兩季。稻一季,魚一季。

蔬果魚肉不記。乾重活的壯漢,一年要吃二十二石糧。以一家老小計,七百萬石粳米,足夠養活六十萬人口。待來年容城、平曲、益昌三城旱地改成水田。便又能得一百五十萬畝新田。且都亢還要繼續圩田。兩項相加,足可得四百萬畝良田,

到那時,臨鄉才可稱富足。

有割草車專美在前。水稻收割車亦不難。臨鄉稻收前還行曬田,等稻穀成熟,田中已無水。鮮卑重耕馬拉收割車下地,割稻如飛。隻需跟在車後收攏稻穗,裝上車輪舟運回。又節省多少人力。

割稻越快,風險越小。

不怕賊人來搶,就怕賊人眼紅縱火。

百萬畝青黃稻草,連成片。風吹稻浪。一旦火起,救之不及,悔之晚矣。

計算口糧雖用粳米,顆粒歸倉卻都是未脫殼的稻穀。如此才便於倉儲。吃時再脫殼成米亦不遲。

臨鄉上下,如臨大敵。直到田中稻穀皆搬運邑中晾曬。劉備才敢稍稍鬆一口氣。打穀晾曬,又擔心雨落穀黴。

說不儘的擔驚,道不完的受怕。個中滋味,隻有種田人方能體會。

劉備乘車輪舟沿境內數條水路,往來各城巡視。生怕出一點差錯。

萬幸天隨人願。農人顆粒歸倉,冬雨終於落下。

邑中稻香撲鼻。城外溝渠開始放水滋田。待隆冬雪大,冰封千裡。開春後冰雪消融,再用溝渠內肥水澆灌。蓄養地力。

忙完了稻作。農人、牲畜可以休養生息。嫁娶的嫁娶,結親的結親。而臨鄉各級官吏卻又馬不停蹄,為安置流民上下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