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翻雲覆雨(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047 字 6個月前

滯留在各處亭舍、野外的流民,開始分批入城。樓桑今有萬戶,已無立錐之地。流民不再一股腦的放入樓桑。

劉備在治下各交通要道,廣設流民營地。

流民營與行營類似。皆以木柵欄為牆,帳篷為家。內設湯池、粥棚、帳篷醫館、隔離營地,諸如此類。身上襤褸皆付之一炬。湯池沐浴更衣,前往各個營區。若有病患,則送入帳篷醫館。久治不愈,再入隔離營地。隔離營地內,亦有良醫。定時服下湯劑,更換包紮,若能好轉痊愈,則轉入流民營區。若病重身亡,則與日常所用之物,一同付之一炬。

在流民營短則半月,長則月餘。營中官吏詳細登記,以宗族為單位,相互作保,編纂入冊。然後遷往容城、平曲、益昌三地。隻有在酈城、都亢、樓桑有親族者,方能遷往上述城邑。

“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

稻作之後,人手充足。臨鄉伴宮、內城、外城,主體建築相繼完工。大量熟練工再次南下。

劉備選都亢水路與南巨馬水路交彙處,白溝偏東五十裡,夾在濩澱水路之間的一處鄰水坡地,新築南廣陽城。

臨鄉大建不斷。百裡大澤,三百萬畝良田,隻辟出一半。南廣陽城坐落於都亢水路與濩澱水路之間,南臨南巨馬水。在此圩田,正如居中而建的都亢城,能借最大地利。可得良田數十萬。

與臨鄉城不同。南廣陽港卻不與南廣陽城連在一起。而是建在南巨馬水北岸。與南廣陽城隔水相望。

也就是說,南光陽城的結構和酈城類似。港口區和主城區,跨水而建。唯一區彆,酈亭溝水東西兩岸,皆是主城區。港口位於酈亭溝水兩岸大堤。

南廣陽城卻把港口單獨建在南巨馬水南岸。整個城區卻設在北岸高坡。究其原因,一是便於防守。其二,劉備想在東澱,距益昌西二十五裡的武平亭,再建一座港城。因此此港建在東澱,故取名:東港城。可與南港城相呼應。

東澱與西澱有數條水路通連。且東澱內的一條主要河流,滹沱水與巨馬水在下遊交彙。

“巨馬水於(東)平舒城北,南入於滹沱(水),而同歸於海也。”

燕國東平舒城位於益昌東南,約八十五裡。曾遭受海侵,一度荒廢。乃是燕易水長城東止處。

滹沱水與巨馬水,要在益昌東南八十五裡處才能交彙。這段無用的往返水路,對劉備來說,不可接受。這便在東澱中掘出一條南北直渠,讓南巨馬水通過東澱,與滹沱水在此相彙。如此一來,劉備境內兩條重要水路,便可在南部通連。車輪舟能往來臨鄉全部城池。漕運極為便利。

之所以選擇東澱,乃是經過麾下治水官,河堤行人卞紀率眾多良工實地勘測,精確計算後得出。

東澱位於濟水下遊,受濟水泛濫而成,又稱“溢流澱”。西澱掘鯉澱之水,從濟、澭等水流出,經東澱,與滹沱水彙流後,同入渤海。

東澱本就是一個容納上遊西澱餘水的“溢流澱”。加之東西二澱,皆通渠分流。澱水灌溉周遭爛泥地,蓄成水田。澱水下降頗多。巨馬水分流入東澱後,亦不會泛濫成災。故而能建此渠。

臨鄉一地,被東西徑流的巨馬水,攔腰分成上下兩部。上為百裡大澤。下為百裡爛泥地。

還夾著方圓百裡的東西二澱。

水患、水利一字之差。如何變害為利,且看少君侯靈秀天成,如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化腐朽為神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