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 雙食君俸(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241 字 3個月前

少年時,樓桑不過是同宗聚集的村落。時下,書“邨”。“今俗作村。”

後世的“屯”,或便源於“邨”字。

所謂“萬事開頭難”。劉備增築擴建樓桑村時,凡事需親力親為。記得改造老宅,時囊中羞澀,用彆家修墓剩下的漢磚,鋪滿前院。待鋪磚畢,匠人見大塊平整磚麵,一時手癢,雕了個二龍戲珠。

門上銅釘亦是如此。起因便是三墩翻翻揀揀,找了許多祖上不用的青銅舊器,一不小心,熔鑄了太多的門釘。

工匠也是實誠人。那就……釘吧。後來賊人入村,刀砍不入,火燒不起。正因門釘密集。

劉備祖宅中的一切便利,皆被發揚光大。先是樓桑村,再有樓桑邑,而後是酈城、督亢、臨鄉城……並六縣為國,又增至十一縣。遠至西域、隴右,皆源於劉備的那棟祖宅。

在保持工藝傳承的同時,工匠們亦因地製宜,多有創新。無論是結合隴右板屋創造的懸樓,還是為西域各國一體築就的王城,皆充滿了鮮明的地域特征。

西域多厚牆粗木,喜赤牆畫壁。皆是取暖。牆厚可保暖,赤牆亦是暖色。隴右群山綿延,地勢起伏。為平衡住宅與耕地,棧道懸樓,應運而生。

至於兩麵坡頂是陡是緩,也與當地氣候緊密相連。坡頂越陡,水流越快,不易積雪。坡頂越平,越利於采光保暖。還便於醃製晾曬。

終歸是,天人合一,物儘其用。

黃巾亂後,群盜蜂起。比起矛盾積壓二百年,如火山爆發般席卷中原的黃巾大亂,宣泄了大部分力量和仇恨的餘賊,已不複先前聲勢。半死不活,苟延殘喘。躲進深山密林,熬過寒冬酷暑。待積聚足夠的氣力再出山抄掠一番。不等官兵殺到,便又一哄而散,避入老寨。

失去了義理支撐的賊眾,已劣化成“人人喊打”的流寇蟊賊。難稱大義。

薊國血洗後的黑山賊,大小彆帥三十有九,被黃忠單人擊殺。可謂滅頂之災。整個組織險被摧毀。萬幸還有張燕等人死裡逃生,避入朝歌縣鹿場山,蒼岩穀中。

鹿場山,因山勢綿延,山道崎嶇難行,又稱鹿腸山。傳言,於毒便是朝歌人。隨黃巾起事時,便領人屯駐朝歌西部山區,自滄水北岸青岩山(雲夢山)至淇水南岸青岩壁(青岩絕),南北五十裡群山,廣築營堡烽燧。皆屯有黑山兵馬。

現如今。草創的黑山大營,立在蒼岩穀中,臥虎嶺上。大營三麵臨崖,隻有南麵穀口可通山砦。張燕等餘賊入駐後,又在嶺上起砦牆四麵,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名臣虞詡曾言:“朝歌者,韓、魏之郊,背太行,臨黃河,去敖倉百裡,而青、冀之人流亡萬數。賊不知開倉招眾,劫庫兵,守城皋,斷天下右臂,此不足憂也。”

換言之,朝歌乃戰略要地。其背靠太行,東臨大河,離帝國重要糧倉之一的敖倉,不過百裡之遙。可“斷天下右臂”。正因位置重要,又臨敖倉,河北、河南災民,多聚朝歌就食。古往今來,時有流寇盤踞。屢禁不止。

虞詡又言:“兵法:弱不攻強,走不逐飛,自然之勢也。”

新任冀州刺史,八廚之王芬。以剿滅黑山為由,上報朝堂,廣募義勇。又請大將軍何軍,調派輕車將軍曹操,重入黎陽大營。協同剿匪。

黎陽營隨曹操南征北戰,多立功勳。營軍人數亦增至五千餘眾。除去本部人馬,李氏父子,樂進、朱靈所部,皆並入黎陽營中。

出入皆是親隨。孟德再無需時刻提心吊膽,夜不能寐。稍有風吹草動,便拔刀喝問了。

奈何營士,名額有限。帝國不養餘人。營中有兩千兵馬,需曹操自己來養。俸祿顯然不夠。所幸從薊國賒來足夠糧餉。再加向親友豪強募集,勉強支撐。

亂世將起。手握兵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曹操素有大誌,又極具眼光。豈能將麾下強兵,拱手相讓。

奈何“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如今操持起大營五千餘眾,吃喝拉撒睡,方知其中艱難。

有道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千日一用,足見養兵之難。當下血本。難怪薊王家大業大,卻也不過區區數萬兵馬。實在是太燒錢。